趙思博 李丹陽 于學文
農民工返鄉創新創業是加速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本文通過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典型案例分析,總結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成功經驗對撫順市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啟示。
一、背景分析
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力量。農民工面向市場因地制宜創業,推動了鄉村產業興旺,引領了經濟結構調整。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為廣大農村地區就地直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就近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截至目前,全國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700多萬人,其中部分返鄉人員走上創業之路。
撫順市位于遼寧省東部,轄四區、三縣。管轄的三縣為撫順縣、新賓縣、清源縣。三縣均為農業縣,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地區人均產值明顯低于綜合條件相仿的臨近縣。調查發現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村人才匱乏是撫順市鄉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大原因。借鑒各地農民工返鄉創業成功經驗是撫順市解決勞動力流失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本文選析2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典型案例,為撫順市相關部門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典型性案例分析
案例一:
王道宏是安徽省宣州市宣州區水陽鎮的農民,從1993年到2006年他外出務工近14年,先后上海、廣東和蘇州從事過飯店雜工、塑膠廠工人、領班、組長、生產科長、醫院保安、保安隊長等工作。2006年底王道宏決定返鄉創業,2007年4月用自己的積蓄和向親朋好友借來的錢辦起了手套加工廠。從開始用工10人發展到60人,再到合作加工廠擴大到2個,年產量由60萬雙增加到1000萬雙。手套廠解決了當地60名“留守婦女” 就業,每年為她們增收入60萬元,人均增收1萬元。王道宏返鄉創業取得了成功,但創業過程是曲折而艱辛的。創業初王道宏即認定“只要認準目標,能吃苦,有恒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創業取得進展和效益后他始終堅持“和鄉親們同甘共苦,一起在家里掙錢,是人生一大快樂”。
案例二:
韓俊是恩施市的一個農民,2008年前一直在離家比較近的城邊給私營業主當運輸車司機。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業主生意大不如前,韓俊發現自己必須另謀出路。2009年初,韓俊與會科學養雞技術的朋友開始合作,返鄉養雞。在克服了各種困難和辛勞付出的一年后,他們的養雞場步入了正軌。每出欄一批肉雞收入約20萬元。常年存欄蛋雞8000多只,每天可收獲6000多只蛋,月收入達10幾萬元。雞場培訓上崗了4名會技術、懂管理的員工。韓俊的計劃是待資金回籠后,第一步擴建雞舍,擴大養殖規模,第二步以雞糞為原料加工有機肥,第三步搞特色養殖、綠色養殖。
案例分析:
共同點分析 同為農民工務工多年后返鄉創業,務工期間增長了見識,眼界更加開闊;二者創業過程都遇到重重困難,但都不畏艱難,并堅持到創業成功;創業都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解決了創業資金不足和創業環境條件不具備的問題;創業成功后,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使創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不同點分析 創業者務工經歷不同,王道宏外出務工時間長,做過的工種多,且在三個不同城市務工,故而眼界更寬;而韓俊主要是在老家附近務工,工種沒有變化。返鄉后創業行業不同,前者選擇非農創業,進入了第二產業,后者選擇養殖業創業,仍屬農業范疇。
三、對撫順的啟示
我們調查發現,撫順市清源縣、新賓縣均很少有農民工返鄉,返鄉創業者更是寥寥。大量實例證明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夠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經濟加快發展。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對撫順鄉村振興意義重大。通過以上典型案例分析,對撫順市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有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政府扶持必不可少。一方面,市場扶持政策。 以人為本,打造服務型政府是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的組織保證。拓寬創業領域。指導農民工選擇適宜當地資源條件、市場特點的產業進行創業。另一方面,財政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根據撫順實際情況,可實行對創業農民工減免部分稅收、提高稅收起征點的優惠政策。建立創業扶持補貼專項資金。通過各級政府共建創業扶持補貼專項資金,制定針對幫扶農民工創業方面的政策、條例,安排科技、支農、就業、工業發展等各類專項資金,用于引導、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第二,培養返鄉創業人才。創業是一項復雜而有難度的經濟活動,對創業者素質和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農民工比普通農民更具有創業優勢,但仍難以達到創業的需要。各級農業行政管理機構、就業管理部門應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人才培訓。培訓對象和培訓內容可多樣化,農民工、青年農民、農村婦女、職校學生都可以是培訓對象,不同對象定制不同培訓內容。提高創業者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同時,為返鄉創業儲備高質量勞動力資源。
第三,拓寬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融資渠道。資金不足始終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成功的一大障礙。消除障礙不能完全依賴財政資金扶持,還應通過融資解決資金問題。改善農村融資環境,金融機構為返鄉創業項目提供個性化的融資服務。
(作者單位:113122 沈陽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