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河南省駐馬店技師學院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研究運用計算機模擬和延伸人腦功能的綜合性學科。換言之 ,它研究如何用計算機模仿人腦所從事的推理、證明、識別、理解、設計、學習、思考、規劃以及問題求解等思維活動 ,來解決需要人類專家才能處理的復雜問題 ,例如咨詢、診斷、預測、規劃等決策性問題。人工智能也是一門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控制論、信息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的交叉和邊緣學科。與一般的信息處理技術相比 ,人工智能技術在求解策略和處理手段上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人工智能研究處于信息技術的前沿 ,它的研究、應用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時,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急切的需求。今天,人工智能的不少研究領域如自然語言理解、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智能檢索、機器人技術、人工神經網絡等都走在了信息技術的前沿 ,有許多研究成果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貴州省清鎮市第一中學,胡宏煒老師正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幾何知識。當胡宏煒用平板電腦發出“提問指令”時,學生手中的平板電腦屏幕上瞬間呈現出搶答器的畫面,只見學生爭分奪秒按下“搶答鍵”,課堂猶如激烈的競賽現場。而隨堂練習時,平板電腦又變身“習題冊”,學生們能在上面作答。隨后,這本“習題冊”還能立馬批改給出評判,并自動分析教學成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一目了然。
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教育之中,可以使教師從繁冗重復的機械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到學生的高階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使“老師”成為真正的“師傅”“教練”。
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教育之中,不僅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使教師在教材之外還可以利用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同時還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課后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趣味性,使學與教的模式發生轉變。
人工智能將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推動個性化、適應性教學開展 “人工智能的不同技術對于教育的作用是不同的”,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賈積有說道。“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實現教育決策和管理的民主化及科學化;學習分析技術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實施個性化和適應性教學活動;模式識別技術如情感識別等可以自動識別學生情感狀態,以便實施適應性教學;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一方面可以作為教輔工具應用到語言教學上,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人機交互手段應用到智能教學系統上,實現自動答疑。”
在浙江外國語學院國際學院的一場考試中,來自六個國家的十一位留學生進行了一場作文測試,試卷由人工智能進行批改。在其中一篇作文里,人工智能只用了幾十秒便精準地找到八處錯誤,并標明了錯誤原因,完成了批改工作。
雖然,該技術目前還未廣泛應用,但與人工判卷相比“,人工智能+教育”系統是一個獨立、自治的系統,它不受外界和用戶的干預而自主運行,同時,還能通過深度學習,不斷完善自身功能、不斷演進,從而提升其精準程度。
近日,在北京第十八中學籃球館,10名黑白相間的小機器人排成三排,整齊劃一地翩翩起舞,或倒立踢腿,或抖動雙臂。這是人工智能使得人們“沉浸式參與體驗”的一部分。此外,還有“3D教模百寶箱”“AR智能課堂”“智慧課堂教學應用分析系統”等,都帶來了不同尋常的體驗感受。
在“大眾創新”的時代,教育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領域,更加不能“故步自封”。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教育之中,能夠使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同時還將學校、社會、企業有機地連成一體,讓學生得到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一種教育創新,希望每一個教師,都要以非常積極的態度擁抱人工智能,做把大數據、人工智能用于日常教學的高手,把日常教學中知識的傳授交給機器,老師重點做好育人的工作。
教育畢竟是人與人的對話,教師不會被機器人完全取代“教育不是培養流水線上的產品,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教師的言傳身教、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都是育人必不可少的環節。”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曾這樣說。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穆肅看來,教師不會被機器人完全取代。她說,因為教師的工作是人對人的,而人有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機器可以取代一些簡單、重復性的勞動,甚至是高智能的工作;但在教與學中,老師與學生雙方還是會更愿意體會到情緒的變化和面對面的互動。說到底,人還是更渴望與人的交流,而機器卻是冰冷的。
在信息化時代,學習意識、開放意識和創新意識將是老師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如何利用新技術為學生呈現出最好的教學效果,這必將成為各位老師將要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只有具有了這三大意識的老師,才能更受學生歡迎!溝通能力必不可少,親和力很重要 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教學,只能實現單純的人機互動,因此,如何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全方位地與學生互動,也是老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不妨試著以具有親和力的溝通方式與學生交流,一定能讓學生感受到更多關懷!
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將會確保每個孩子都得到更為精細、更為個性化的教育,因此,作為老師,也應當注重學生的學習特征,并盡可能地因材施教,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培養。
穆肅教授還說道,“現代社會的發展,就像那句話所形容的:未來已來。科技已滲透到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作為教師,如果不能去適應、迎接這種變化,還是像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堂課的教學方式,那就只能被淘汰。”“未來是‘人機共教’的時代。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不會被取代,并不意味著所有教師都不會被淘汰。重復性、機械性工作都可以交給人工智能,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及時關注最新技術進展,掌握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和問題。”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說。
“顯然,未來的優秀教師將是那些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教師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說。
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學必須抓住3個核心:一是教授學生有價值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探尋知識的興趣、欲望和方法;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三是啟發學生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因此,面對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日新月異,各位老師也應當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利用智能技術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成為掌握信息技術、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師!
雖然人工智能的出現解決了許多教育上的難題,但需要明確的是,性格才是人類獨有的,并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們從身心方面帶給孩子的關心才是優勢所在,因此,相對于冰冷的機器,情商高、人性化的老師將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