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萍
(東臺市中醫院外科,江蘇 東臺 224200)
近年來,我國胃癌的發病率逐漸升高。進行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在對胃癌患者進行手術后的早期,臨床上常對其進行腸內營養支持(enternal nutrition,EN)[1]。多數此類患者在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期間會出現惡心、腹痛等癥狀。上述癥狀可導致對患者實施的腸內營養支持被迫中斷,進而可延緩其術后的恢復。集束化護理是基于循證醫學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護理模式[2]。近年來,在對進行手術后的胃癌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常對其實施集束化護理[3]。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手術后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胃癌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間在東臺市中醫院進行手術的62例胃癌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經電子胃鏡檢查、實驗室檢查等綜合檢查確診患有胃癌;2)其年齡為48~72歲;3)其擇期進行手術治療。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其合并有腸梗阻;2)其臨床資料不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后,均對其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護理人員遵醫囑為患者使用營養輸注泵為泵注營養劑,注意控制為患者輸注營養劑的溫度,以防營養劑的溫度過高使其出現燙傷。同時,嚴格控制為患者泵注營養劑的速度。營養劑的初始泵注速度為20~40 ml/h,最大的泵注速度應≤120 ml/h。護理人員經常詢問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并將詢問的結果反饋給醫生。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方法是:1)建立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小組。由本科室的1名主任醫師、1名護士長組成腸內營養支持方案評估小組,由1名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及若干名護師組成腸內營養支持方案落實小組。對腸內營養支持方案落實小組的成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相關知識的培訓。2)腸內營養支持方案落實小組的成員結合相關文獻與臨床經驗制作腸內營養支持巡視卡。該巡視卡的正面包括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時間、營養劑的泵注量、患者發生腹痛、腹脹、腹瀉、惡心嘔吐、腸鳴音等不良反應情況等內容。每項內容的總分為9分。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期間,護理人員每隔4個小時巡視其病房1次,并認真填寫腸內營養支持巡視卡。根據患者的主訴及其臨床表現對其腸內營養支持巡視卡上的各項內容進行評分。根據患者的評分及時為其調整營養劑的泵注速度。在腸內營養支持巡視卡反面標注患者對腸內營養的耐受情況。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其中包括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必要性及注意事項。護理人員在腸內營養支持巡視卡中詳細記錄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相關情況。每隔4個小時對患者進行1次脈沖式沖管,以防其導管出現堵塞。3)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前,護理人員應對其腹部進行按摩。對患者的腹部進行按摩的方法是:將患者的床頭抬高40°,協助其取仰臥位,使其放松腹部的肌肉。護理人員按照順時針的方向開始對患者的腹部進行按摩。按摩的手法包括按撫、輕擦、揉捏、振動。對患者的腹部進行按摩的動作應由輕到重。首先,按照橫結腸、升結腸、降結腸的順序對患者法腹部進行按摩,然后按照降結腸、升結腸、降結腸的順序對其腹部進行揉捏,最后用手掌振動患者的腹壁。上述每個步驟每次按摩5 min,每個步驟重復按摩3 次。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幫助其建立對康復的信心。
1)記錄兩組患者惡心、腹痛、腹脹、腹瀉等對腸內營養不耐受的發生情況。2)記錄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住院的費用及在手術后3 d、出院當日其對護理的滿意度。通過為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其對護理的滿意度。該調查問卷包括滿意、不滿意兩個選項。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惡心、腹痛、腹脹、腹瀉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腸內營養不耐受發生率的比較[n(%)]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住院的費用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手術后3 d及出院當日其對護理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住院的費用及在手術后3 d、出院當日其對護理滿意率的比較
胃癌患者在進行手術后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臨床上常對其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對進行手術的胃癌患者實施術后腸內營養支持,一方面可以幫助其恢復體力,補充其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恢復其腸胃道功能,增加其身體各個系統的營養供應,提高其免疫力[4]。
在對進行手術后的胃癌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期間,護理不當或營養劑選擇不當均可使其出現惡心、嘔吐等腸道不耐受的癥狀,進而可導致腸內營養支持被迫中斷。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患者對腸內營養的耐受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發現,腸內營養液提供的熱量無法滿足患者機體的需求、患者對腸內營養不耐受均可影響對進行手術的胃癌患者實施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效果。因此,在對進行手術的胃癌患者實施術后腸內營養支持期間,應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集束化護理是臨床上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實施該護理的過程中,將原本分散的護理操作集中起來,并進行系統化、個性化的分配,以便醫護人員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可確保患者接受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進行胃癌根治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地提高其對腸內營養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