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瑋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枕太岳、西臨黃河、北依呂梁、南接運城,因地處汾河之濱而得名。中華文明十萬年的根脈,在此枝繁葉茂。《帝王世紀》載有:“堯都平陽”,即為今天的臨汾,直到今天,還有一座堯廟矗立在臨汾城內,供人緬懷堯王的豐功偉績。
在建國以來的數十年中,臨汾城積極向現代化邁進,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前進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臨汾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它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第一章 生態環境——從大氣污染說開去
一、花果之城
當詢問起身邊的長輩們臨汾在上世紀的環境時,他們說道:“還記得七八十年代的臨汾城啊,城里花果飄香,有著碧水藍天,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花果城,有“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的美譽。”臨汾在20世紀中期一直以花果城而聞名,幾乎每一條街道上都生長著果樹,如石榴樹、柿子樹、桃梨樹,形成一街一景一水果樹的特色。
二、不見藍天
而幾十年后,臨汾花果城已成為歷史,花果街也失去了昔日的風采,曾經滿城的花果、潔凈的空氣也漸行漸遠,只留下一條名為花果街的狹長的街道,街道兩旁種著稀疏的果樹,成為人們記憶中的花果城了。這是因何而起,且聽我細細講來。
臨汾素來以煤炭資源豐富優質而聞名。煤炭資源是臨汾首屈一指的礦產資源,但豐富的煤炭資源在推動臨汾走向工業化的同時也給臨汾帶來嚴峻的污染問題。臨汾的污染正是源于20世紀80年代煤炭企業的無序發展。
20世紀90年代后的天空總是灰蒙蒙的,污染嚴重時能見度不足5米。早上打開窗戶很嗆人,出去鍛煉身體的人們帶著厚厚的白口罩,回到家后口罩內側可以看到印著兩個明顯的黑鼻孔。人們出門為了衣服不被灰塵弄臟,大多都穿著深顏色的衣裳。爸爸在2003年去海南旅了趟游,回來后就說空氣中彌漫著鐵銹味和刺鼻的二氧化硫味,令人窒息,而長期生活在臨汾的人們卻渾然不覺。
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5年,在全國環境監測113個重點城市排名中,臨汾連續3年名列倒數第一。此外,臨汾還多次被美國媒體列為“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更有香港媒體稱臨汾為“中國污染之都”。
在臨汾發展的過程中,臨汾生產總值總體上有了很大的飛躍,人民的生活生活變得越來越富裕,但與此同時,由于空氣質量變得越來越差,人們的健康遭到極大的侵害,各種呼吸道疾病屢見不鮮。
三、藍天再現
從二十一世紀起,臨汾政府終于開始痛定思痛,開始進行污染的治理,數百家重污染中小型企業被勒令擴廠或停產轉型,可以說姨夫的小鐵廠是當時污染型工廠的一個縮影。姨夫的小鐵廠在2001年就被環保部門勒令合并擴廠,共進行了三次擴廠,還被要求進行階段性生產(即以前是一年連續不斷的生產,后被要求一個月停工一個月生產)、限制生產(即不讓滿負荷生產,通過檢查工廠的用電情況、規定每月額定電量來控制工廠鐵的產量,并有環保局每月檢查售鐵量)。到了2004年,臨汾市政府進一步減少重工業企業,姨夫鐵廠里的煙囪被炸,鐵廠停工,政府給予補貼進行轉型,姨夫從此開始加入交通運輸業。在這個時期,很多污染型企業都被強制關閉。
2010年來,臨汾在治理污染源的同時,大力植樹造林。臨汾沿著汾河修建了17平方公里的公園,使城市綠化率提高16個百分點。2010年臨汾植樹造林39.2萬畝,位居山西省第一。[endnoteRef:1]目前臨汾森林覆蓋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余個百分點。雖說臨汾的GDP在2007年損失200多億元,但換來了環境的根本性好轉,城市呈現出“天藍水清”的優美景象。
在全國環境監測113個重點城市排名中,從2005年的倒數第一躍升到第29位。這樣的成就對于本就屬于盆地地貌、污染物不易擴散的臨汾城來說實屬不易。
臨汾的污染不是一朝一日造就的,治理污染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臨汾的空氣質量在不斷進步著,從我有記憶以來,臨汾的冬季由于燃煤取暖空氣質量較差、霧霾嚴重,春夏秋三季的空氣較佳。隨著集中供暖的進行,工廠的進一步轉型,養雞場、養豬場的不斷搬遷,冬季重度污染的天數也在逐漸減少。
第二章 文化保護——從臨汾古城墻說開去
一、古代建造
臨汾的城墻始建于北魏,隋唐時繼續修整加固,到明洪武初,“因感城堞保障之難,發兵卒萬余,將舊城增廣重修。外則磚砌雉堞,內則土壅環襯”。臨汾古城外墻包磚,城門四座,城門外建月城,上有城樓,成雙層甕城,堅固無比。聽老人們代代相傳下來關于城墻建造的說法,壘城墻磚的時候,磚之間的縫隙是由稀米湯、白灰、沙子按照一定比例摻成的,比水泥還堅固。清順治元年五月,李自成率大順軍從北京敗歸至平陽府,以兵萬人屯罐家莊(即現在的掛甲莊),傳說攻城不下,掛甲于村西雨花庵的照壁上,遺恨西去。臨汾古城墻城垣周5980米,高15米,基寬30米,頂寬20米,高度和寬度都超過了西安城墻,在歷史上,臨汾城墻是有口皆碑的建筑之奇觀。[endnoteRef:2]
二、遭到毀壞
這樣一個雄偉的建筑,卻在數十年的時間被破壞消亡。古城墻的毀壞還需從解放戰爭說起,臨汾戰役共持續了72天,為了攻下晉南地區國民黨駐扎的這座僅剩的古城,解放軍采取了各種辦法攻城,城墻太高無法架云梯,挖地道有護城河的阻擋和敵人用毒氣、灌水阻擋我們挖地道的士兵。無奈之下,挖坑道將兩萬斤炸藥運入將城墻炸開了兩個30來米寬的豁口。
戰爭所帶來的對古城墻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建國后,由于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忽略了古城墻的保護,因此,給古城墻帶來了巨大的毀壞。在建國以后,城墻邊上百姓們用鐵鍬將殘垣斷壁城墻上的磚卸下給自家蓋房子,毀壞了大面積的城墻。據姨夫回憶,1970年之前,由于臨汾城人口較少,百姓都在古城墻里面修建房子,對城墻的整體破壞還不算大。1970年之后,隨著周圍縣鎮百姓的進城以及人口增長率的增加,古城墻以內的空間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百姓就開始到城墻外面建造房子。我姨夫家的小院就是那個時候在南城墻外修筑的,緊挨著南城墻。姨夫說當時人們修院子的部分磚就是用城墻上的廢棄磚頭壘砌而成的。城墻底部36斤的大磚用來作院子的根基,城墻靠上部分的小磚用來作院子中的墻。當時他家院門外面數十米處就是約十五米寬的護城河,護城河外就是一片田野。而數十年前還是位于臨汾城郊的小院現已位于臨汾城的中心區域,僅剩一段殘缺的古城墻如今依然矗立在那里。
三、重煥光彩
臨汾古城墻終究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2012年臨汾市以保護和修復古城遺址為核心,完成了城墻西北角為軸心,南北兩端長達550米的古城墻修復工程,昔日古城墻的高大壯美再次進入世人們的視線,護城河亦得到了修復。人們得以通過城墻局部感受昔日臨汾古城墻的雄偉壯闊,城墻之堅,城墻之高,令人稱奇。
一座重塑古城風貌的古城公園在古城墻附近建起,古城公園東南古城展示臺用青銅鑄造了臨汾古城的舊貌,再現了古城昔日的鼎盛和繁華。通過青銅還原模型,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城墻的規整和城墻修建的藝術,還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甕城的構造。政府也進一步加強了對其余小段剩余的城墻的保護,嚴禁進一步的毀壞。
第三章 民生大事——從公廁發展說開去
一、無廁之困
宿青平在《大國廁夢》中寫道一個真實故事:上世紀80年代,一位農村婦女從鄉下進臨汾城,換了一套最珍惜的干凈衣服,走在大街上,想上廁所,卻發現無處可去,憋不住結果尿在了褲子里。返回時,婦女留下了一句話:這輩子再也不進臨汾城!“一泡尿,沖毀了她對城市的多年向往。”
長輩們說從建國以來到上世紀80年代,在臨汾大街上就沒有見到過公廁,只是自家院里有自家落著鎖的廁所,別人都不能上,這也就導致街上到處都是廁所,只要背過人就可以上。臨汾鼓樓下的門洞里,夜晚都是上廁所的人。在晴朗天氣尿液和糞便還可以自然蒸干,但到了下雨天,糞便被雨水沖刷到各處,滿城都是臭味。
二、公廁初現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主持臨汾市建委工作的陳作才主任為臨汾修建了20多座旱廁,這是臨汾城里最早的公廁。因為人們當時生活條件艱苦,沒有手紙,大便后就在廁所的圍墻上蹭屁股,很多旱廁就這么慢慢被老百姓的屁股蹭“沒”了。由于設施極其簡陋,公廁在百姓心中一直是“臟亂臭”的代名詞。[endnoteRef:3]
到了21世紀開始,出現了大量帶有蹲便器可沖水的公廁,不過這種的管理仍然十分不到位,充斥著難聞的異味,是很多蟲子的出沒地。那時臨汾的免費公廁只有八個,其余的都要收取費用,大便一元、小便五角。這些公廁的分布也不夠廣泛,大都設在巷道里的小角落中,如果不經人提醒,很難發現。
三、公廁革命
在2008年,一場轟轟烈烈的公廁革命在臨汾城拉開了序幕,第一次把公廁納入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設中。在2008年7月,臨汾第一座標準化公廁開始動工,此時的公廁,從“幕后”走向了“臺前”,人們不再以談公廁為丑,而以臨汾公廁為傲。[endnoteRef:4]
到了2012年,離我家不足200米的有一座公廁誕生了,這是一座元寶樣式的五星級公廁。這座公廁的對面正是我上過的小學——南街小學,這條街上的人流量非常大,每天有無數家長前來接送學生,市政府于是就進行規劃將小學對面的地下歌城拆除,建成了公廁。但在公廁建成之后,受到了群眾的質疑:兩座公廁距離如此之近,真的有必要么?市城建局給出了答復:這條街上人流量非常大,僅僅有先前的那座公廁不足以滿足人民需求,每天公廁門口排著長隊的場景屢見不鮮,所有我們做出了在原先公廁附近修建一座新公廁的決定。新公廁修好之后,成效顯著,也再難見到公廁門前排著長隊的入廁難現象。
臨汾其它街道的現代化公廁也在陸續修建,截至今天,臨汾城內共建造了88座五星級公廁,每座公廁各具特色,為我們市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每座公共衛生間中都有3位廁所管理員輪流24小時全天值班,占地面積較大、隔間較多,再也不用排著長長的隊伍去上廁所,而且極其衛生,給每個上公廁的公民以舒適感。臨汾公廁再也不是無法展現于人前的設施,它們已然成為臨汾城的一處風景,用其獨有的魅力給市民帶來溫馨與笑容。
臨汾公廁已經儼然成為一種文化。在第88號公廁的樓上,修建了中國首座公廁文化展覽館,是向市民普及公廁文化的特殊學校,其中詳細記載了臨汾公廁的發展史、中國公廁的發展史、世界公廁的發展史、未來智能化公廁的發展前景等。臨汾公廁的功能已不局限于滿足人民的生理需求,它還是一門藝術,是臨汾城的標志。88座五星級公廁,各具風格與特色,有古建筑樣式的、古城墻樣式的公廁、有青花瓷盤作裝飾的、有元寶樣式的、還有憤怒的小鳥樣式的……,像故宮、鳥巢、城堡、劇院,其造型可謂“巧奪天工”。一廁一型、一廁一色、一廁一品,成沿街靚麗的景觀;一座公廁、一幅楹聯、一座雕塑,營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亦是對中國文化的弘揚。
臨汾的公廁建設成就獲得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認可。2010年,臨汾公廁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12年12月,經聯合國國際評委會審核,臨汾公廁 榮獲“迪拜國際最佳范例獎”,臨汾城市公廁是中國提名項目中的惟一獲獎者。作為臨汾市民的我們,都為臨汾的公廁感到驕傲。各省市的都派遣代表到臨汾參觀標準化公廁,學習公廁建造經驗,臨汾的公廁文化影響了全國。在享受舒適便利的同時,不能忘記成就臨汾公廁革命的大功臣——市城建局宿青平局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1月正式提出全國進行“廁所革命”,補齊民生短板也正印證了臨汾“公廁革命”正確性和先進性。民生無小事,這些“小事”,看似尋常,卻都是總書記關心的“大事”,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
第四章 結語
臨汾城數十年來的蛻變歷程,也同樣是中國眾多城市發展的縮影。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城市整體風貌的改變,還體現在市民觀念的進步上。在數十年的變遷歷程中,臨汾市民的思想觀念也在經歷著蛻變。他們由最初的對環境污染無動于衷到崇尚綠色生活,由破壞古城墻建造自家房屋到對古城墻進行保護。市民們思想上的覺醒也將進一步推動臨汾城的繁榮與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