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荊軻刺秦王一事,我一直不太理解。
我不太理解的是,為什么要用這樣直接的方式去挽回燕國的利益,刺殺秦王真的能解救天下蒼生么?荊軻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去刺秦呢?誰該為刺秦失敗負責?
對于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對荊軻給予肯定的人很多,“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1];“其人雖已歿,千載有余情”[2]。我認為,荊軻是一個非常利害的人。因為他做了其他人都不敢去做的事。他果敢而有智,一席對話,令樊於期甘心自刎獻頭。為見秦王,厚遺秦王寵臣蒙嘉;他剛烈重諾,對于太子丹的不信任,叱太子而決別,慷慨悲歌,“就車而去,終已不顧”;他臨危不懼,在秦武陽“色變振恐”之時,“顧笑武陽”,一席話滴水不漏,使秦君臣疑竇冰釋;他視死如歸,在最后之時,也能“倚柱而笑,箕踞以罵”。他忠誠重諾、俠肝義膽的精神品質無疑是有著動人的魅力,影響著一代代人,令人嘆惜不已。
但對他也有否定的。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3];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4]。我也曾想過,如果荊軻刺秦成功,會發生什么呢?我推測是兩種情況:一是秦國發生內亂,展開對王位的爭奪,在這樣的情形下,秦國沒有精力去進攻燕國。燕國目的達成,各國延長分裂割據的時間,歷史發展被阻礙;二是秦國順利推舉出繼承人之后,在大政方針不變的情況下,一舉統一六國,迎來大一統,很有可能這個繼承人不像嬴政那樣暴虐,可能會對百姓施以仁政,使后來秦王朝的壽命更長一些。哪種可能性更大些呢?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趙,秦統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秦將王翦破趙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在這種的情形之下,燕太子丹實施刺秦計劃,首先是想要挾秦王退兵,并且歸還秦侵占的各國土地;如果要挾不成,才是刺死秦王,造成秦國內部的混亂。所以荊軻講“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然而,在秦國境內,“生劫之”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幾乎為零。而刺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些,事實上,如果不是有太多偶然因素----秦武陽的“振恐”、秦王的敏捷、“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而使秦王拔劍,刺殺幾乎就成功了。但是成功之后,秦國會內亂、燕國會自保嗎?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家日益富強,并且推行軍功爵制,按軍功頒賜爵位,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戰”[5],軍事實力大增。秦國上下一心,已經具備了統一六國的實力和心理基礎。如果嬴政被刺,內亂有可能,但必不致大亂,君王一旦確定,必復如初。而秦將王翦已經大兵壓境,秦王如何被刺,秦軍將士必憤恨不已,奮起復仇,燕國滅亡指日可待。可見,無論刺秦成功失敗,燕國終將不保!
刺殺失敗是偶然的,成功亦是偶然的,而秦國統一六國、燕國滅亡卻是必然的,以偶然對抗必然,這樣做的意義恐怕不在于結果,更多是一種情緒表達!
所以刺秦失敗的責任主要還是應該太子丹來負吧,或許從一開始,他就不該有這樣愚蠢的計劃。他應該做的,是帶領樊於期這樣的將軍和燕國的士兵、百姓團結起來與秦軍死戰,也許可保燕國不滅;或者像越王勾踐那樣,在國破之后,臥薪嘗膽,以求東山再起,成為像項羽那樣的六國貴族,帶領百姓與暴秦抗爭。這兩種作為,無論最后成功與否,他都不失為一個英雄。而刺秦,使荊軻成為了英雄,他“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6],使后人始終為他的壯舉擊節贊嘆、蕩氣回腸。
參考文獻:
[1]見左思的《詠史其六》: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2]見陶淵明《詠荊軻》: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馀情。
[3]見蘇洵《六國論》: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4]見朱熹《通鑒綱目》。
[5]見《史記》“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6]同[2]。
作者簡介:郎珈瑩(2001.08.30—)女,民族:漢族,籍貫:山西忻州,太原知達常青藤中學56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