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摘要: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和城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文化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漸成為展示城市的獨特歷史文化和精神文明,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載體。因此,博物館作在社會深刻變革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迫切需要走出一條能更好發揮其文化、服務職能的新路。本文以重慶自然博物館為例,淺談博物館與文化旅游的結合并優勢互補,突出博物館在文化旅游中的示范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旅游
一、博物館基本概況
重慶自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辦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由民國時期的“中國西部科學院”、“中國西部博物館”演變而來,以收藏保護展示自然遺產,傳播自然科學為宗旨,以收藏保護具有科學價值的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地質礦產等自然標本;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進行科學調查研究;利用博物館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為職責。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重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市科普教育基地”。展館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配套完善。擁有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的展陳面積,基本陳列設地球廳、進化廳、恐龍廳、動物廳、環境廳、重慶廳6個展廳,以“地球·生物·人類”為主題,重點展示地球演變、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及重慶山水格局和長江上游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跡,宣傳自然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自然史展陳之一,并榮獲“第十四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二、服務及運營現狀
作為4A景區配套有較為完善的服務設施,開設了多種服務項目。包括:解服務:中外文講解、專家講解、語音導覽器自助講解等;停車:館內建有停車場,停車位256個,周邊配套有大型停車場,停車位超過800個;餐飲:設有博物館餐廳,室內餐位260個,室外餐位64個,館內設咖啡座,座位52個;影視:多功能廳播放3D科普影片,座位數252個。展館內設有游客接待中心和總服務臺,提供咨詢、導覽、輪椅、嬰兒車、行包寄存、手機充電等免費服務。在展廳各樓層均設有免費飲用水取水點。年均開放300天以上、接待觀眾150萬以上、開展科普活動100場次以上,是全國觀眾量最大、最受觀眾喜愛的博物館之一。通過與多家學校、企事業單位開展共建合作,整合社會資源,打造品牌科普活動,開發研學旅行,加強博物館與旅游結合發展,形成展教活動資源的項目化、規范化、系統化。此外,該館作為全國博物館首批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年均全館各項經營活動銷售總額突破1000萬元,實現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推動城市旅游業發展的建館理念。
三、項目核心文旅價值
3.1內涵獨特 凸顯氣質
自然博物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縉云山麓,主體建筑采用了極具自然形態的"根包石"設計理念,以"生態重慶,和諧共生"的思想展現流暢大氣的現代生態景觀,成為我市一處內涵豐富、獨具氣質的地標建筑。成為“文化熱點”、“形象亮點”。
3.2場館宏大,館藏珍貴
占地216畝,在同類博物館中居第一,主館建筑面積30,842平方米,展區面積16,252平方米,在西部同類博物館第一,全國第二。館藏約11萬件,以中生代古脊椎動物化石、西部的地區珍稀動植物標本,以及種類豐富的礦物晶體標本最具特色。館藏的大型恐龍化石的種類和數量居同類博物館之首,是世界上收藏侏羅紀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3.3展陳一流,觀眾認可
“地球·生物·人類”基本陳列榮獲“第十四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共展示8,000余件標本和復制品,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自然史展陳之一。通過實現網上虛擬展示、微信語音導覽、開設多功能廳3D、2D影院、紀念品商店、咖啡廳等配套項目,豐富參觀體驗,完善功能。年均開放300天以上、接待觀眾150萬以上,是全國觀眾量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更是我市的“文化熱點”“形象亮點”、“關注焦點”。
3.4挖掘資源,聯動發展
積極籌建自然博物園項目,以“體驗自然、學習自然、發現自然為主題”設置相應的室外展項,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將科普教育、智性休閑融為一體,增強新館功能和對公眾的吸引力。同時,把傳承歷史與新館發展結合,加強“西部科學院舊址”開發利用,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形成新館、老館交相輝映,主館、園區緊密結合,構成重慶自然博物館新的旅游建設格局。
3.5文旅結合,效益良好
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于2015年11月9日建成開放,第一個開放年觀眾突破300萬,其中第一周接待觀眾9.9萬人次,元旦假期接待觀眾7.5萬余人次,春節假期接待觀眾16.7萬人次,國慶假期接待觀眾15萬余人次。2016-2017年年均觀眾150萬以上,成為最受公眾歡迎的博物館之一。巨大的人流形成巨大的需求。重慶自然博物館作為國家4A級景區、全國博物館首批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利用博物館資源,與社會機構合作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實現年均各項經營活動銷售總額突破1000萬元;打造品牌科普活動,開發研學旅行,加強博物館與旅游結合發展。為帶動全市自然科普修學游和市、區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博物館在文化旅游中的示范意義
按照全市科普教育的新陣地的要求,通過將挖掘博物館資源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研學旅游的融合,借助現有品牌教育項目“環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學知識挑戰活動”、“小小講解員”、“暑期周周樂”等緊密聯合學校教育與,與社會企業、機構等進行資源對接,開發研學游、親子游等,旅游吸引力達到“1+1> 2”的效果。充分發揮重慶自然博物館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多學科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引領帶動作用。成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彰顯文化強市建設的新地標、展示重慶歷史文化名城的新窗口。
通過充分發揮博物館展示教育職能,促進城市、環境、歷史和人文遺跡有機結合,充分挖掘、利用社會各界的資源和力量,共建共享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文旅圣地,讓每一個來博物館的游客觀賞到重慶的自然風貌與自然資源,體會到重慶的精神內涵與人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