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1999年12月20日,在香港回歸900天后,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懷抱。從分離于外的“游子”到回歸祖國成立特區,從博彩業“一家獨大”到制定五年規劃、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這個幾百年前的小漁村,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戰略步伐,成長、巨變,演繹滄海變桑田。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999年12月20日零時,當五星紅旗在澳門夜空高高飄揚的那一刻,《七子之歌》的旋律響徹神州大地,離散400多年的游子——澳門,正式跨入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時代。
澳門作為中國最后一塊外國作為殖民地的地區,回歸的意義不言而喻。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時許,葡萄牙國旗最后一次從澳門總督府大樓降落,中國駐澳門部隊,跨過了珠江拱北海關管理線,正式踏入澳門土地;第二天,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臨時辦公室所在地——大豐銀行大樓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特區區旗;《澳門日報》于凌晨1點搶發了第一份回歸報道號外;街頭的澳門警察,全部佩戴了澳門特區新警徽和新帽徽,取代了原先帶有葡萄牙色彩的舊警徽。

那一天也預示著長達14年半的“港澳過渡時期”和西方國家統治亞洲的漫長日子完全終結,絕大部分澳門華人終于享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驕傲身份,無數個澳門人在內地與澳門的史冊中大筆揮墨,在改革開放的紅利中砥礪前行。首家“三來一補”的合資企業、首家合資酒店、首家合作客運汽車公司等項目都能看到澳門人的身影。
商界人士林卓華最初在澳門從事服裝加工業,當時的澳門領外向型經濟風氣之先,包括服裝加工業在內的“四大產業”風生水起,當改革的春風吹到鄰近的珠海時,他是首批前往投資的外商之一。1990年代,林卓華看到內地大城市民眾消費力增強,又在北京和成都開設餐廳,從勞動密集型行業轉入服務行業,將澳門的酒店、餐飲管理經驗移植到內地。因此,林卓華擁有了一個“新頭銜”——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集結大家智慧,打造創新平臺,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經濟結構必須要走向適度多元,這些都離不開創新。”
在改革開放與“一國兩制”的雙重推動下,帶給澳門的優勢、自由港的優勢、與內地全面接軌的優勢,不容小覷。以港澳通行證的更新換代為例,由之前一張薄薄的紙,到現在電子銀行卡大小的證件。
然而,挑戰也是存在的,首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坦言,每當回憶起澳門這個特別的日子,除了自豪、激動外,也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覺”。畢竟,“特區政府許多方面要從零開始,有些范疇更是從負數起步?!?/p>
的確,回歸前的澳門在燈紅酒綠的外表下潛埋了許多問題,本地生產總值已連續4年負增長,失業率高企,治安嚴重惡化,法律本地化進程緩慢,澳葡政府的高級公務員幾乎全來自葡萄牙并將隨著澳門的回歸撤回葡萄牙。
香港《文匯報》文章指出,回歸以來,澳門這塊“彈丸之地”,不論是經濟總量、財政收入、生產總值或人均 GDP 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回歸前的連續4年負增長,到回歸后的連年跨越式增長。記者從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獲悉,1999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為472.87億澳門元,到2013年本地生產總值已達4135億澳門元,增長將近10倍;2015年,澳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財政收入增長超過9倍,社會保障支出增長超過了13倍,失業率逐年下降至1.7%。如今,澳門人均GDP位列亞洲第二、世界第四;人均壽命高居世界經濟體第二位。
在一國兩制的構想下,澳門“滄?!弊儭吧L铩保瑥闹衅衔乃囆〕菗u身一變成世界旅游城市,珠海與澳門也正在朝“同城化”發展趨勢邁進,形成人員跨地居住、生活、學習的交流現狀,成長為珠三角地區一朵“盛世蓮花”。19年來,澳門的成績可圈可點,治安好了、口袋有錢了、生活幸福感提升了。
有媒體報道評論稱,對于曾對“一國兩制”偉大構想能否在澳順利實施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的人來說,澳門的驕人成就是最好的回答——
失業率降至2.0%,位居全球第十低;平均壽命84.41歲,位居全球第二;
人類發展指數0.909,屬于極高范疇;新生兒死亡率低至0.318%,全球排名第217;
現金分享計劃9000元(永久性居民),醫療券600元/人(永久性居民),出生津貼5000元,房屋稅扣減3500元稅款……
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5萬元,其中博彩業為1.9萬元,建筑業為1.5萬元,本地居民收入中位數為1.8萬元。勞動力參與率為72.9%……
1990年代中期,澳門的制造業基本上已經沒有了發展勢頭,與香港根本無法匹敵,而博彩,這個澳門典型的經濟發展點,也因為治安和經營成本等問題持續低迷。回歸以后,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治安迅速穩定下來,加之內地的迅速崛起,澳門迎來了新的生機。
2016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主動對接國家“十三五”規劃,編制實施了澳門歷史上第一份五年發展規劃。2017年,特區政府依托阿里巴巴領先的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澳門發展智慧城市;與廣東省進行經貿合作,透過“粵澳合作發展基金”為引入澳門財政資金參與粵澳重大合作項目建設做出有益嘗試;在橫琴自貿區建設的粵澳合作產業園、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澳門青年創業谷等重點合作項目成為兩地合作的亮點。
19年來,內地與澳門的經貿關系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已經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密不可分的經貿格局,內地是澳門最大的貿易伙伴,澳門也是內地利用外資和出口的重要管道?!罢莅恼甙ň蜆I、學習和生活,特別是青年一代,更能把握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讓澳門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澳門發展擴展了空間,令澳門成為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崔世安深信,面向未來,澳門將積極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搭乘國家發展的快車,按照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定位,為國家改革開放再出發繼續貢獻澳門的力量,推動“一國兩制”事業再上新臺階。

1987 年12 月18 日, 我國制成第一部完全國產化機器人——冶鋼1 號機器人。

1987 年12 月23 日,北京國際電信局正式開通。

1990 年12 月19 日, 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1 年12 月17 日, 渤海石油公司在渤中28—1 油田,打成我國目前最深的高難度水平井。

1992 年12 月21 日,我國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重載鐵路——大(同)秦(皇島)鐵路全線開通。

2007 年12 月22 日,時速300公里的動車組和諧號下線,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此級別列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