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篩子
《摘金奇緣》在中國上映,不管是從口碑還是票房上,目前看來都是反響平淡。為什么這部浪漫喜劇在美國大熱,卻在中國遇冷呢?
首先不能不說與觀影習慣有一定的關系,和在中國同樣時常遇冷的歌舞片一樣,浪漫喜劇也是在美國非常成熟的片種,《摘金奇緣》里的灰姑娘故事、惡婆婆形象,都是浪漫喜劇里再常見不過的元素,不同的是表演這個故事的演員都是亞裔面孔。在美國人眼里,這正如片中那些被填了中文詞句的英美歌曲,聽起來耳熟,又有許多新鮮元素,剛剛好。
這部片在美國宣傳時,最大特色就是繼1993年的《喜福會》之后,又一部由亞裔演員群戲支撐的、講述亞裔人家庭生活的、由主流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25年的間隔,這對北美的亞裔觀眾來說非同小可——飾演女主角的吳恬敏說,許多人告訴她,他們走進影廳看這部片時,在大銀幕上看到黃皮膚面孔的第一刻就掉下眼淚來了;影片的制作人之一,也是原著小說的作者凱文·關說,有亞裔觀眾帶著70多歲的老父親到影院看這部片,結果他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父親掉眼淚……按理說片中那些富得流油的角色本來很難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共鳴,相信是片中對亞洲傳統文化、家庭觀念的呈現打動了他們,因為以往在北美主流文化中見得實在是太少了……
相比之下,25年前的《喜福會》大概更容易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生于北京的演員盧燕參演了這兩部片,讓兩部片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喜福會》用不斷展現回憶的方式講述了兩代華裔女性的人生經歷,老一代經歷了戰亂和封建家庭的摧殘,有的在逃難時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孩子,有的被賣給大戶人家做童養媳,有的因為母親是側室而備受欺侮;年輕一代雖然在美國出生長大,但因為上一輩的期待太過沉重,她們有的在婚姻中失去自我,也有的為不能滿足母親的要求而自我懷疑……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觀看《喜福會》的感受,那就是——傷感。雖然早已遠離片中老一輩所處的時代,也沒有生活在新一代的成長環境中,但影片對中國社會傳統的解讀足夠深刻,相信能在不少中國女性的心中引起共鳴。被封建禮教束縛著的女人們,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又束縛著自己的女兒:你過得好很重要,但你要讓這個家好更重要。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觀看《摘金奇緣》的感受,那就是——暢快。能在大銀幕上看到活得如此瀟灑的黃色面孔,對我來說倒是個特別的收獲。當然他們暢快的原因之一是——有錢,可他們也會遇到錢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女主角瑞秋那位樂天派朋友,還有那個幫忙為瑞秋做造型的楊家表親,他們在亞裔大家族里可以說都是邊緣人,但他們都開開心心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還樂于幫助別人——最愛的角色是片中的兩個“丑角”,這我自己實在也沒想到。

《摘金奇緣》的原著小說作者凱文·關出生于新加坡一個富足的家庭,雖然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們家到他這輩已經算不上“真正的有錢人”了,但家庭背景使他從小就生活在有錢人之中。11歲時,他跟隨父母到美國德克薩斯生活,后來獨自到紐約打拼。2013年起,他開始撰寫以從小到大身邊那些同學、親人為原型的小說,很快成為暢銷書。有評論家說:“關的小說讓我們開始關心富人參加婚禮時佩戴的首飾和身上的衣著,因為這些物件背后是關于人的故事。關并不是把亞裔人寫得很酷,而是把他們的故事寫得更完整。”
看更完整的亞裔故事,這大概就是《摘金奇緣》在北美大熱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