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肺科醫院今年85周年,為了寫作上周的封面專題報道,去看了這家醫院的建院故事,再一次重溫了上世紀30年代,西方醫學初入上海,上海灘上多家醫院初創的歷史,可謂波瀾壯闊。
當時,癆病在中國橫行,即便是上海這樣經濟相對發達的大城市,“十癆九死”也是天天在上演的悲劇。癆病,就是肺結核。在魯迅的作品《藥》里,那個饅頭蘸人血的“偏方”,就是對肺結核無藥可治時代的總結。為了控制癆病的傳播,上海社會各界建立了一些公益性質的組織,社會精英發起社會活動,宣傳防癆知識,籌建癆病療養院。
在為防癆而奔走的人中,顏福慶是最重要的一位。浙江巨富葉澄衷之子葉貽銓(字子衡)受到顏福慶感召,將自家花園捐獻,用于病人療養。葉子衡捐贈的花園原名“葉家花園”,是一個開放經營的私家花園。捐贈時,“葉家花園”剛落成不過十五年,可以說正是枝繁葉茂最為興盛的時期。為紀念葉子衡的先父,葉家花園改名為“澄衷療養院”,就是今天上海市肺科醫院的前身。
可以說沒有顏福慶,就沒有今天的肺科醫院。在查閱上海各家歷史悠久的西醫醫院歷史時,常常要遇到顏福慶這個名字,他是中國最早接受完整現代醫學教育的知識分子之一,后到歐美留學。
回到上海后,顏福慶將自己的學識和資源,都用在發展中國的醫療事業上。他創辦了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前身)、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前身)、中山醫院、澄衷療養院(上海肺科醫院前身),并與中國紅十字會訂約合作,接辦該會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前身)。
這些故事,值得我們去研究。
(記者 黃 祺)
小瑤:我們單位用蘋果的都是有房有車沒貸款有老人幫襯的有錢人,小編能不能廣泛征求意見啊!
陳: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會留下一顆什么樣的種子呢?
姚建:沒事,有些人錢多,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