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王書新
摘要:目前,我國中度智障殘疾人就業率仍很低。探索培養中度智障兒童職業技術能力的有效途徑,使他們更好的掌握一技之長,為其就業奠定基礎,真正實現自理、自立、自強,從而更好的融于社會。
關鍵詞:特殊教育;智力障礙;職業技術教育
一、中度智力障礙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近年來,我市特殊教育學校每年有中度智力障礙畢業生五十多人,這些畢業學生中有極少數,經學校或家長或殘聯推薦能進入企業工作,但能夠留下來的略略無幾,所以絕大多數畢業生還是回到家里無所事事。可見,我市中度智力障礙學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被企業辭退的學生職業技術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等還需進一步提高。總體分析,中度智力障礙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和職業心理的疏導是進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特殊教育學校現有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缺陷及成因
1、現有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弊端
(1)課程設置與教材使用混亂。
義務教階段的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尚未形成體系,更沒有國家統編教材,各校開設的職業課程五花八門。所設置的專業是該校根據實際與經驗進行探索性的教學,沒有形成理論體系,所使用教材問題更為突出,或是使用普通職業學校的教材,或是學校編寫的校本教材,缺乏系統性和銜接性。
(2)職業課師資力量不足
現在,尤其是省會以下城市的特殊教育學校, 職業課教師多是學校原來從事語文數學課的教師過度到職業班,不是對口專業畢業生,也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現學現賣。
(3)實踐機會不夠
由于學校規模和師資局限,實習場地不足教師配備不夠,加之個體企業的經濟效益追求,不愿意接納智障學生實習,到工廠實習只是蜻蜓點水,所以理論課后的實踐環節局限于課堂操作練習。由于智力因影響,他們觀察力、記憶力和動手能力都較差,得不到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所以職業技能掌握效果事倍功半。
(4)模式單一
我市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模式大多以“校內授課——校外實踐”的模式為主。由于智力障礙學生身心發展較遲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多重障礙,接受能力較差等原因,由校內授課直接過渡到校外實習環節,跨越性較大,適應能力不足,心里接受能力差等原因會導致許多問題,對職業技能發展極為不利。
2.現有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弊端成因分析
(1)課程設置方面存在弊端的原因
很多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理念陳舊,對融合教育的學習和理解不夠深刻,對殘疾人職業教育和課程設置的理論學習不夠。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缺少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
(2)傳統“校內授課——校外實踐”授課模式存在弊端的成因
a.設備不足,學生練習時,操作機會受限,由于智障學生記憶力較差,得不到充足的練習機會,會導致學生遺忘較快,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b.由校內授課直接過渡到校外實習,跨越性較大,學生適應新環境能力不足,所學內容不能完全消化理解,效果很不理想。
三、我校職業教育的初步嘗試
(一)職業教育的程課設置向縱向延伸
所謂“縱向延伸” ,即兩頭抻 。根據“培養殘疾人獲得職業技能,提供其謀生手段是殘疾人教育的首要目標”,我校打破只是到了高年級學習三年職業課時間段,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生活自理課,中年級開設勞動課,高年級開設職業課,畢業延續兩年在校實踐。使職業教育貫穿于始終。低中年級打基礎、 高年級學技術 、 畢業后再鞏固。保障職業能力的真正掌握,為融于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二)職業教育的課程選擇要結合智障學生實際和市場需求狀況
由于智力障礙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運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足,所以他們從事的職業受限,根據我校學生實際和長春地區市場狀況,選擇了工藝品制作、園藝操作、種植技術、服務領域四類課程。
(三)職業教育課的教材選擇
以特殊教育學校職業課程設置標準為依據,以特殊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研究編寫切實可行的職業課校本教材。我校編寫的教材主要有家政篇、烘焙篇、烹飪篇、飾品制作篇、種植篇。
1、根據特殊兒童直觀性思維占主導的認知特點,在教材編寫中使用了大量的圖像,通過圖文并茂、圖文合一、圖文互補呈現所學內容。
2、本套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操作環節。通過實踐操作,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參與性,鞏固所學知識。
3、本套教材設置了一些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課外實踐操作環節,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操作,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
(四) 特殊教育學校要 加大職業教育教師的培訓力度
目前,特殊教育學校,其教師多為中等特殊教育師范學校或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職業教育理論水平不成系統,多是憑個人社會經驗和能力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邊學邊教,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五)構建適合的職業教育模式。
我國的黃建行、雷江華兩位學者所著《智障學生職業教育模式》一書的“立交橋”式智障職業教育模式,為我校職業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本著“以人為本,育殘成才”的教育理念,實施“校內授課—校內實踐—校外實習——就業” 的模式。學校根據課程設置需要,建立了烘焙室、烹飪室、家政室、手工制作室、利用起空閑300平米土地作為種植園。購置了電烤箱、電冰箱、料理機、電飯煲、電燙機等設備和教學用品,保證了實踐課的順利進行,及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有計劃的組織到食品加工廠、飾品制作店、洗車行等企業去實習。畢業后,學校、家長攜手贏得殘聯等部門支持,安置學生到社會福利部門企業、小型私企就業。現在職業班學生能獨立制作曲奇餅干烘焙食品六種、菜肴八種,小飾品百種,并已在網店上售出。有五名畢業生分別安置得到九臺區南山社會福利廠、賓館、長春九臺農業機械裝備制造園等單位,為中度智障孩子融于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我們要把握好智障學生的行為發展,鞏固和發展他們正常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學會自理、學會交往、掌握就業技能,離生活實際更近一些,以此來保障智障學生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以上是我校職業教育的一點不成熟做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