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誼
摘要:鑒賞是高中音樂教學的主要方式,其對于豐富高中生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在音樂鑒賞中,學生還能進行多元化的音樂文化體驗,整體提升自身音樂素養和藝術修養。所以,本文就如何強化音樂鑒賞教學進行了研究,以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音樂;情境;鑒賞
總結多年音樂教學經歷,我發現教學情境對于音樂鑒賞有著意想不到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教學情境呢?所謂教學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搭建的一個學習場景和環境,以輔助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和情感體驗的一種教學方式。而在音樂鑒賞中使用教學情境,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音樂學習途徑,培養其音樂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啟發學生音樂思維,增強其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為了提高學生音樂修養,強化音樂鑒賞教學,接下來,我對多樣化的教學情境進行了詳細闡述。
一、角色扮演,構建體驗式情境,感知音樂
角色扮演,顧名思義,是將學生帶入到某一具體情景當中,扮演情景中的一員。而角色扮演屬于體驗式情境,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在音樂鑒賞教學中,這種體驗情境可以讓學生經歷音樂產生的過程,感知音樂魅力,從而理解音樂知識,提高音樂創造力。
例如:在鑒賞教學《對鳥》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山野勞動的愉快心情,感受方言山歌的魅力,激活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首先,在教室旁邊用椅子和桌子搭成兩座山,其次,組織學生學習樂清方言,為角色扮演做準備;學習了本首歌的方言之后,組織學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體驗山歌的美。即請兩位學生登上“兩座山”,然后開始播放山歌的伴奏,“山民”一邊在熱情的勞動,一邊對唱著山歌。而伴隨著高亢、嘹亮、奔放的山歌聲音,“山民”勞作的熱情不減反增。而在這樣的體驗中,學生感受到了山歌存在的意義,理解了溫州民歌旋律優美、高亢、樸實、華彩的特點,學會了散板式民歌的唱作方式。可見,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構建體驗式情境,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感知音樂特點,增強其音樂感知能力,從而提高音樂鑒賞教學效果。
二、設置問題,構建探究式情境,理解作品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要設置問題,構建探究式情境,從而制造懸疑,激發學生興趣。但是,在設置問題時,教師要注意問題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太過簡單或者復雜的問題會讓學生喪失思維沖動,澆滅學習熱情。因而,設計的問題需要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走入情境,探究音樂知識,理解作品內涵。
例如:在鑒賞教學《王大娘釘缸》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質量,維持學生的探究興趣,我是這樣設置問題情境的:首先,聆聽《王大娘釘缸》,提出相應問題。即這首歌的旋律與哪首影視歌曲十分相似?學生回答:《好漢歌》;其次,提出下一問題。即襯詞部分在歌曲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經過探究,學生發現其具有渲染歌曲氣氛,加強歌唱語氣,烘托歌聲旋律,活躍演唱者情緒的作用;在學生對這首民歌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播放了《好漢歌》并提出問題,即對比《王大娘釘缸》和《好漢歌》旋律有何相似之處?在對比中,學生發現兩首歌的調式相同,部分旋律相同;然后,我又提出另一問題,即以這兩首歌為例,探究民歌和創作歌曲的關系。就這樣,通過問題,學生層層遞進地學習了中原民歌的基本特征,認識了“起承轉合”四句式結構,掌握了民歌和創作歌曲的關系。可見,設置探究式問題情境,可以輔助學生理解作品,提高鑒賞教學效率。
三、再現場景,構建經歷式情境,感受情境
再現場景是日常音樂教學中最簡單、最直觀的一種情境教學方式。而學生能在直觀的感受中可以觸景生情,真實經歷音樂情感誕生的過程。所以,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要最大程度的還原、再現音樂場景,為學生搭建經歷式情境,讓學生深切體會作品情感,感受美好的音樂情境,從而提升音樂修養和藝術審美。
例如:在鑒賞教學《遼闊的草原》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草原音樂風格,感受作品塑造的草原形象美和意境美,陶冶情操,提高音樂文化素養,我利用了再現場景的教學方式。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系列的圖片,真實再現大草原,包括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綠油油的草地,壓得極低、極遠的天空,相去甚遠的蒙古包,騎在馬上的人等等;其次,引導學生聆聽寶音德力格爾的原聲回放并要求學生根據圖片場景進行想象。而在想象中,學生感受到了這首歌曲節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的特點;再次,介紹了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即年輕人思念愛人,擔心愛人的心思像草原一樣難以琢磨;而在了解了背景之后,在結合草原場景,學生自然領悟到遼闊草原的意境美和長調表現的美好的遐想。可見,再現場景,可以輔助學生感受音樂情境美,提高其藝術審美。
總之,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是音樂鑒賞教學的必然要求。在鑒賞中,情境可以放大音樂的技術、情感和風格,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龔鳳林.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的情境教學法[J].中外交流,2018,(21)
[2]丁凈.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情境創設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