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宇
摘要:當前信息技術廣泛地運用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帶來了較大的便利性,同樣在教育行業也出現了“互聯網+教學”的模式,高中物理教師要在課堂中開展PDA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參與物理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同時通過PAD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攻克難點、重點問題,突破空間、時間的學習局限性,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
關鍵字:互聯網+;高中;物理;PDA教學;方法
在當前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采用“灌輸式”模式來對待學生,學生對于學習物理知識存在較為嚴重的抵觸、厭學心理,針對以上問題,教師需要在高中物理課堂中開展PDA教學,把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識用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更為直觀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所學物理知識,筆者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師,本文針對互聯網+背景下,PDA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開展微課教學,解決難點、重點問題
高中物理是一門實驗性非常強的學科,很多物理現象必須通過實驗操作才能夠展現出來,但是有很多物理實驗內容無法通過實際操作展現出來,具備一定的危險性或者復雜性,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開展微課教學,幫助學生解決難點、重點問題,加深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比如, 在學習“摩擦力”物理教學內容,“摩擦力”是學生學好“動能定理”與“牛頓運動定律”的重要前提,如何正確區分滑動摩擦力與靜摩擦力,如何計算滑動摩擦力與靜摩擦力,如何判定互動摩擦力與靜摩擦力的方向都屬于高中物理難點、重點學習內容,這些知識點教師都可以用微課的形式展現出來,把關于“摩擦力”的相關實驗視頻上傳到學生PAD終端,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進度反復觀看。除此之外,高中物理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來開展一些瞬時實驗、現場高速錄像等,讓學生更為直觀、形象地觀看物理實驗想象,加強理解與記憶。
二、展開移動學習,打破空間、時間學習限制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在教育行業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學習軟件、教學終端管理平臺等,學生都可以通過這些平臺、軟件展開移動學習,可以稱之為“手掌上的物理”,以此來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比如,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登陸PAD終端,來點擊進入物理本體知識、物理科普、物理實驗、綜合類等模塊,接著可以選擇電學、力學、綜合類等模塊,在移動學習系統中學習、復習物理知識。同時,教師可以在物理課堂中展開PAD教學,以此來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師生之間加強溝通與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傳統的物理課堂中,都是教師在黑板上寫板書,學生盲目地記筆記,導致很多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還會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在PAD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可以同步打開教學終端管理平臺,這樣既能夠節省寫板書的時間,同樣學生和教師可以同步操作,在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之后能夠及時提出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
三、實現線上、線下的相互融合教學
互聯網+背景下,在高中物理課堂中開展PAD教學模式,教師要把線上、線下教學相互融合起來,這樣才能夠把PAD教學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更為全面地掌握所學物理知識。比如,在學習“磁場”的時候,在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提前準備好的物理課件,把物理知識用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增強物理課堂的趣味性,這屬于線上教學。物理教師可以把物理教學過程錄制下來,制作成微視頻,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額可以把微視頻發送到班級微信群中,讓學生結合自身真實的學習進度與需求,對微視頻實施快進、后退、暫停等功能,幫助學生鞏固、復習課堂上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滿足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屬于線下教學。在此過程中,高中物理教師充分把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融和起來,充分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展開物理學習。
四、利用信息化平臺提高線上學習效率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會布置一些物理課后作業,教師作業雖然是布置下去了,但是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卻非常的不樂觀,學生缺乏獨立自主完成課后作業的自主性,因為高中生面臨著巨大的高考壓力,各學科的作業都比較多,很多學生會通過抄襲其他同學的作業來應付老師,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復習、鞏固質量,所以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利用信息化平臺來提高學生的線上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通過PAD教學平臺來布置物理作業,并且讓學生通過PAD教學平臺回傳給教師,教師可以實現線上判作業,在發現學生作業中的問題之后,能夠及時通過PAD教學平臺和學生溝通、交流,以此來幫助學生攻克難點內容,提高學生參與完成課后作業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定期往PAD教學平臺中傳送一些優秀的學習輔導資料,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展開物理線上學習。
總之,在高中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PAD教學,提高學生參與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和諧的物理課堂。
參考文獻:
[1]胡煜民.利用微信平臺實現高中線上互助學習[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01):64.
[2]唐江澎,夏雷震,佟檸.變革學習方式,培育創造未來的終身學習者[J].創新人才教育,2013(02):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