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智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已經成為科技發展的首要任務。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必須課程,而作文部分又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內容,對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語言文化的不同、風俗環境的差異,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的邏輯思維、審美意識、語言素養與漢族學生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不同,尤其是小學語文作文水平方面。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教學思想,與時俱進的設計作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邏輯,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文就當下出發,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作文學習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就如何提升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相關探究。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小學作文教學;探究
一、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小學作文問題
(一)語言表達的不足
各個少數民族地區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小學生從小接觸的也是民族語言,而民族語言對學生學習與運用普通話有著一定的阻礙,教師在課堂上也是采用民族語言與普通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但由于小學生身心尚未成熟,對事物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過于注重民族語言的發展,會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開發,因為語言與思維兩者是相輔相成發展的,就會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小學生在寫作文時,一般是先用自己的民族語言進行框架構思,然后轉化為普通話,無形之間增加了小學生寫作的難度,導致部分小學生厭寫甚至棄寫的狀況時有發生。
(二)缺乏真情實感的表達
在少數民族的小學作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延續傳統“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教學形式,一味地注重提升學生的分數,將應試作為學生寫作的模范,忽略了學生內心情感的表達,只會把學生培養成應試教育下的考試機器。加上教師過于注重語言技巧的訓練,以作品的標準去評價學生的作文,將作家寫作與小學生的寫作論為一談,過于注重作文的意境以及華麗的辭藻,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不夠,只會照搬范文中的語句,寫出來的文章空洞無章,缺乏真情實感。教師沒有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沒有引導小學生抒發真情實感,小學生只會盲從佳作,人云亦云,寫出來的作文趨于形式化,局限了自己獨立思考的意識,不利于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提升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小學作文教學策略
(一)培養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的漢語溝通與應用
語言是作文教學的關鍵所在,而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生,基本是以各自的民族語言為主,漢語只是輔助性的存在。學生在課堂上偶爾說幾句漢語,其余的學習時間以及課外時間都是使用民族語言,因此造成了漢語使用僵硬的情況出現。漢語與民族語言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比如彝族的小學生在聲調和韻尾方面容易丟失,“楊yang”容讀作”ya”,還有部分小學生四年級開始才接觸漢語,組出來的詞容易犯錯,詞不達意,在作文寫作中語病就更為明顯了。日常不講漢語,基本的語句都無法流利表達,更不要提在寫作中錘煉語言了。
因此,提高少數民族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語言交流能力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關鍵,作為教師應該鼓勵提倡小學生講普通話、累積語言素養,為更好地進行寫作夯實根基。在漢語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是獨特的人,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關注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言的差異,有目的性地選取部分作為典型例句進行對比教學,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不同,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更好的深入到漢語言的學習中來。并且,學校當面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適當開設漢語言學習課程,給學生平等交流的機會,并適當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漢語言的興趣,進而更加準確的掌握并應用在實際寫作中。
(二)提升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
一篇優秀的作文是由漢字、詞語、佳句組成的,漢字是其中最基礎的部分。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從小學生抓起,重點講解字音、字形、含義方面的知識。只有學生會讀會寫,才能更好地應用在作文寫作中。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學生掌握單獨字的學習,才能夠提升自己組詞的能力,但對于少數民族的學生來說,接觸漢語的時間較短,加上漢字多音字繁多,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立足于實際情況,從詞語的含義入手,深入剖析詞語的意思,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從而靈活地應用在實際寫作中。但教師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寫作素材的積累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事情,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千萬不可急功近利,應該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詞語、名言警句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培養小學生的觀察意識與思維邏輯
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表達,是作文的亮點之一。在寫作文時應該確定好文章立意,注重細節化的描寫,培養小學生的觀察意識與思維邏輯。由于少數民族小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教師在培養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應該注重小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因為各方面的差異,每個地區對于美的理解不同,比如,漢族一般認為牛糞是很惡心的東西,但它卻是牧區人民天然的取暖器材。所以小學生用漢語書寫作文時,由于文字的使用不精準,導致民族特色難以體現,呈現出現的是文章的不協調。因此,作為漢語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漢語能力的提升,而且應該理解和尊重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習俗與審美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小學生的作文,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提升語文作文綜合素養。
在作文的批改中,教師不能一味地以例文評價學生,應該立足于實際情況與生活習俗,鼓勵學生不斷發散思維,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想象思維,進而更有信心進行作文的寫作。
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學需求,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真學習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習俗與生活特征,尊重其文化與宗教信仰,用關愛和負責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斷調整漢語教學過程,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做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課程的設計者與開發者,為社會輸送復合型的語文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索擁.如何提高藏族學生的漢語寫作能力[J].西藏教育,2009(4):15-16.
[2]黃曉.少數民族地區小學寫作能力培養之我見[J].新課程(小學),200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