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怡
摘要: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是每個國家的基本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的集中體現。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幅度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適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本文主要以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為出發點,對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歷程進行分析,從而對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基本經驗進行總結。
關鍵詞: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基本經驗
一、勞動保障制度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勞動者的權益保障逐步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在兩會期間,政府也特別關注了勞動權益和勞動保障相關制度的發展。雖然現有的勞動保障制度已有了相應的體系,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例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等等,進一步的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勞動者的維權意識不夠、勞動監管部門力度不夠、社會保障力度不夠等等,使我國勞動者的權益得不到切實的保障。
二、社會保障制度現狀
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分不開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社會保障制度的重構,到目前為止,已建立起了適用市場經濟秩序的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包括醫療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工傷保險制度、生育保險制度以及社會救濟制度等。雖然制度在不斷的完善,但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我國尚未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有1億多人;2.6億多的農民工,面對臨時性問題,很難得到保障和救助;人口的老齡化,醫療費用上漲,社保基金難以保持平衡。
三、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三個階段
(一)傳統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面對的是遭到了嚴重破壞的經濟和基礎設施;物價水平瘋狂上漲,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社會失業嚴重,全國上下破產人口多達幾千萬,幾乎占當時總人數的1%。面對千瘡百孔的新中國,人民政府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在城鎮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為廣大失業者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我國政府還制定了反失業的政策,比如:“包下來”政策、轉業培訓、還鄉生產、生產自救、促進私營企業的發展等等,并且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建立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對當時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改革。在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后,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將我國企業用人和工資分配自主權全面進行了落實,堅持按勞分配原則、適時實行承包責任制、實行職工生老病死由企業負擔向社會保險轉變等等,極大程度的調動了勞動人民的積極性,促進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當前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雖然職工的工資每年平均增長5.8%,但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主要是受經濟全球化、人口老齡化、農村城鎮化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加快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頒布了《失業保險條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等,并且深入貫徹《勞動法》,進一步使我國勞動人民的權益得到了保障。
四、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基本經驗
(一)公平與效率相統一
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理論上是所有公民一視同仁。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能否促進經濟的發展、保持社會的穩定,關鍵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公平和效率同時達到最大化,既要激勵勞動者提高效率,又要避免因分配不當造成的不合理沖突。在勞動和社會保障中,既要做到按需分配,又要讓公民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與繳納的費用對等,對于社會保險這種社會保障,還要將我國公民的義務與權利相結合,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多儲蓄多收益這一舉措。對于貧困者的救助,要以保障最低生活標準為目標,不可過多,引起鼓勵懶惰機制;又不可過少,滿足不了生活需要。
(二)制度法制化
在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使我國公民享受到了社會保障權利和機會的均等,同時也為我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提供法律依據。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建立起了以社會化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了自由流動的人才市場,同時也將分散化的管理逐步轉化為統一的社會化管理,將社會保障事務性工作轉化為社會化服務。對于社會保障基金,堅持專款專用,不得用于風險性投資和財政補給。
(三)遵循規律性、滿足適應性
對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來說,它是每個國家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我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中,借鑒了發達國家的一些經驗,但滿足其通用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本土適應性,結合我國本土環境,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在社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既要符合當下,又要考慮長遠,切不可從一個極端發展到另一個極端,引起不必要的困難。
總結:
雖然我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已基本形成,但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覆蓋面還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建立起適合于各類群體的社會保障待遇調節機制,根據物價的變動、經濟的發展、居民的收入水平等情況,適時調整職工和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待遇;建立起社保經辦機構,提高管理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提供精確管理和便捷服務;加強檢察隊伍建設,促進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順利實行。
參考文獻:
[1]鄭秉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國際經驗與教訓[J].求是雜志.2015(7)
[2]董彭滔.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公平與均等[J].商業經濟研究.2015(36)
[3]陳彬.淺談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J].滿洲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中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