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子恒 劉瑜
摘要:在各類新媒體平臺、社交APP和網絡互動問答平臺盛行的當下,“青年之聲”網絡平臺的運營面臨著巨大挑戰。本論文是筆者基于工作中了解到的學生們使用青年之聲平臺現狀所寫,文中就平臺現今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做了闡述,并就如何提高青年學生對平臺的自愿使用率做了分析,以求能充分實現平臺創建的原始目的,真正架起共青團組織與廣大青年的心之橋。
關鍵詞:青年之聲;平臺;建設;創新
一、青年之聲平臺應用現狀
“青年之聲”創立的宗旨是反映青年呼聲、回應青年訴求、維護青年權益、服務青年成長,旨在架起共青團組織與廣大青年的心之橋。自2015年4月“青年之聲”平臺開通以來,為響應團中央號召,全國各地進行了廣泛推行,這種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使得“青年之聲”的用戶量飛速上漲,平臺也在傾聽青年訴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雖然已有龐大的青年基數,“青年之聲”平臺話題的訪問量突破十萬者卻是少有,可見平臺的使用率并不理想。“新媒體下高校‘青年之聲網絡平臺使用情況調研分析——以遼寧高校為例”的調查研究顯示,“青年之聲”網絡平臺的使用率僅為加入網絡平臺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平臺上的日常活躍用戶更是少之又少,較低使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年之聲”平臺的網絡效應。
二、青年之聲平臺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非自愿加入“青年之聲”,對平臺心存排斥
“青年之聲”網絡平臺是通過團中央自上而下推行的,這種推行方式容易不自覺地出現強制性,而強制性必然會導致任務性。許多高校學生們加入“青年之聲”并非出于自愿,甚至部分地區對于平臺的應用都帶有一定的強制要求。
(二)推廣形式單一,給學生印象過于嚴肅
“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的建設是“網上共青團”建設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在網絡輿論引導、思想政治引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平臺在建設推廣過程中主要依托于各地共青團組織,且大多帶有一定的政治性,相比于其他平臺以喜聞樂見、氛圍較為輕松的推廣方式進行宣傳推廣,“青年之聲”給廣大青年留下的印象較為嚴肅,讓人感覺 “難以親近”。
(三)網站部分板塊功能設計有待完善,用戶合理需求無法實時滿足
目前,“青年之聲”網站主要分為七個板塊,總體來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聞資訊類,一類是話題互動類。其中真正能反應青年呼聲,回應青年訴求,幫助青年解決問題的即為話題互動類板塊,特別是“服務區”這一板塊。“青年之聲”作為一個服務青年成長的平臺,應當以青年為中心,在切實了解青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滿足青年需求的板塊設計。
(四)APP話題互動類似知乎,缺乏創新性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知乎等一眾網絡互答平臺早已占據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且知乎相對于“青年之聲”在話題涵蓋的范圍上更廣,而“青年之聲”又主要側重于話題互動,與知乎過于相似,如果平臺不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習慣于使用其他網絡互答平臺的青年用戶將會很難轉移。
(五)專家服務聯盟未發揮應有作用,權威回復更新速度慢
“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的定位是“共青團中央與青年直接交流、互聯互動的平臺”,其中“青年之聲”服務聯盟重點體現的就是專幫青服務功能,而要實現這一定位就要求廣大專職團干積極傾聽青年心聲、回應青年訴求,但通過研究發現,專家聯盟成員在答問題方面的積極性、實時時性較低,甚至部分專家回答問題的數量為0,此外,“話題墻”板塊下“權威”回復的更新速度較慢,周期性較長。廣大青年的提問、訴求在一定時間內得不到合理解答及解決,會導致平臺建設的公信力降低,廣大青年使用平臺的熱情下降。
三、關于深度推進青年之聲平臺建設的相關建議
(一)創新宣傳推廣方式,提高青年自愿參與意識
在原有推廣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畢竟黨團理論知識普及越接地氣、越貼近青年生活才越能深入人心。通過微信、QQ、微博、短視頻等青年常用的網絡平臺宣傳推廣“青年之聲”相關資訊,這類間接的推廣方式相比團委部門直接推廣更接地氣,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在提高“青年之聲”網絡平臺知名度的同時還能實現與廣大青年學生的全方位對接。
(二)創新完善平臺功能,打造青年喜聞樂見的互動平臺
“青年之聲”平臺的定位是互動社交平臺,要充分發揮互動社交的作用,首先要提高青年的自愿參與意識,一個大眾喜聞樂見的互動平臺必然是充滿人情味兒的,平臺有了溫度才不會讓人覺得冷冰冰難以親近,而平臺想要親近青年就應當走進青年們的生活。平臺在板塊設置上可以適當學習當下熱門的新媒體平臺板塊設計,例如:增設一些考研板塊,除了青年們可以自由發表觀點進行互動以外,平臺也可以適時進行一些考研攻略推送等。
(三)創新專家答疑機制,及時解決青年訴求
“青年之聲”平臺預設的是一個雙向互動、直接即時的交流平臺,然而當前專家服務聯盟回復更新速度太慢,青年訴求得不到及時解決,平臺預設的意義難以體現。
(四)創新校園幫帶方式,充分發揮青年之聲高校聯絡員聯系青年作用
大部分高校的“青年之聲”聯絡員都是校團委的學生骨干,相對于專職團干教師而言,學生幫帶學生、學生幫帶青年這一方式,少了一份老師帶給學生們的嚴肅感和敬畏感,多了一份平等的親切感,更容易讓廣大青年接受。因此,各高校除了設置專門負責平臺建設的聯絡員,也可適當培養并增設青年學生聯絡員,實現團委學生骨干幫帶基層團組織學生骨干,基層團組織學生骨干幫帶青年學生,及時了解青年訴求,傾聽青年心聲,真正實現由“自娛自樂”向“打成一片”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孟令喬,張耀宇;新媒體下高校“青年之聲”網絡平臺使用情況調研分析——以遼寧高校為例
[2] 梁世正,陳驊;基于“青年之聲”平臺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研究
[3] 趙曉艷;青年之聲 共青團工作走進青年心靈的直通車——以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青年之聲工作為例
[4] 北京中醫藥大學“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運行方案(試行),2016年06月12日
[5] 王偉;借“青年之聲”促轉型升級 建設青年身邊的共青團《中國共青團》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