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功菊
摘要:初中政治,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國家,世界,知曉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樹立正確三觀的學科。在初中政治的教學中,教師要從思想起步,深入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基礎的正確的三觀。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育
政治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學習政治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法治意識、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與理性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當今時代的發展迅速,社會發展也在朝多方面發展,信息良莠不齊,更容易影響處在青少年時期的初中生的成長,對于加強初中生道德法治教育越來越不容忽視。
一、互動課堂,交流中引導學生
在政治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多進行交流,采用互動式課堂的教學方式,了解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思想的正確走向。例如,在“笑迎新生活”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對新學校,新班級的看法,對之后的學習有怎樣的計劃。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大概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在之后的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再如,“過健康,安全的生活”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詢問學生對健康安全生活的理解,并分析與自己生活方式有什么區別,應該怎樣去進行改進;詢問學生生活中有哪些不健康,不安全的事物,應該怎樣去規避,做怎樣的選擇。通過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同時,交流式的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學習、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基礎價值觀。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政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許多專業性較強的理論知識,比較晦澀難懂。再加上教師采用的傳統“板書+講解”的教學方法,學生逐漸對政治失去了學習興趣。因此初中政治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出發,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初中政治中的抽象理論知識或者相關的拓展性知識制作成包含圖片、視頻的課件,然后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直觀、清晰的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了解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時,可以結合多媒體為學生演示了我國發展的情況及發展戰略。如,中國在2001年正式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逐漸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同時也對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影響,推動實際經濟......這些內容我們就可以通過影片或者配樂的形式展示在課堂上,讓學生清楚了解中國經濟發發展。同時,再為學生對比我國在沒有對外開放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
三、知法守法用法,了解權利與義務
為了普及法律知識,讓學生能夠知法、守法、用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就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平等權,著作權,人身自由等等權利。其次,需要告訴學生在使用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時候要尊重別人的合法權益,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例如:造謠,抄襲,無證經營等。除了權利之外還有義務,在進行教學講解的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需要付出的義務。例如:寫作出書可以享有著作權,但賺到的稿費需要納稅就是應盡的義務了。通過權利與義務的對比講解,可以讓學生更清楚的了解到權利與義務是什么。在進行權利與義務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基礎的法律知識,當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要通過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例如:我們享有的消費者合法權益被侵犯時,我們就要向有關部門檢舉,通過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知法守法用法,使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四、強化案例分析,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案例教學是初中政治有效教學方法,初中政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來選擇合適的相關法律案例,讓學生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將原本抽象的政治理論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培養了學生的法治意識。
例如,在教授《法不可違》時,教師為學生講述一些案例。如,何東升殺人案件,何東升騙取高中同學王某、于某等人90余萬元,并將其殺害。濟南中院經審理認為,罪犯何東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之規定,以故意殺人罪、貪污罪、挪用公款罪數罪并罰判處罪犯何東升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對違法行為產生了一定認知,培養了學生的法律意識,提升了學生的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思想政治課程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授,更是為人處世、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等多種能力的傳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政治的思想會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根深蒂固,讓每個青少年都能成長為對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和諧社會的棟梁,成為有道德、有文化,懂法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邵鈺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情”與“理”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04):98+100.
[2]孫秀香.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0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