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兩國同在19世紀中葉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鴉片戰爭、佩里叩關標志著兩國近代化的開始。兩個地處東亞的國家均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有著割舍不斷的緊密關系。雖說中國在歷史文化、物產資源上優勢明顯,并較之于日本更早地萌生資本主義,更多地于資本主義國家交往,但在近代化道路上卻比日本緩慢而且曲折了很多,還被后者侵略長達50年之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巨大的差異一直是史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更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之路必須正視和思考的問題。追溯其緣,本文以歷史階段為切分點,緊扣四個重要歷史時期從政治體制、思想文化兩大方面對中日兩國進行比較研究,旨在厘清政治體制與思想文化對中日近代化差異的重要影響,以期能對學界研究此段歷史進行膚淺的補充。
關鍵詞: 中日兩國 近代化進程 差異 歷史淵源
一、15世紀中葉前的中國、日本和世界
眾所周知,東亞的世界是一個典型的儒家世界,中國是核心區,外圍是朝鮮和日本,他們都以農業為基礎、是具有內向性的社會,其變化速度較為緩慢。[1] 15世紀中葉前的中國依舊處于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時期,日本則處于足利家幕府將軍的統治之下。而此時的歐亞世界有了一個不尋常的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催生著擴張的西方文化,一種新型文明出現了,這就是現代文明。
(一)登峰造極的明朝中央集權
15世紀中葉前夕,延續并強化了元王朝專制體制的明帝國,正處于國力最強盛之時,南下西洋,編寫大典,都是其強盛的體現。朱元璋廢丞相的弊端,此時仍未見端倪,不過,這是中國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策的一個節點。之前的朝代漢唐宋元,從漢代的雖說皇帝周圍官員的權力逐漸被分割,以防威脅皇帝的權威,但還沒到朱元璋直接廢掉丞相之職的程度,對皇權多少有一定限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使得廣大中國民眾對至上的權威不持懷疑只有順從,并影響了中國數百年時間。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想要打倒皇帝,可自己羽翼豐滿后也在南京當上了皇帝,和他心中的“皇權至高無上”的觀念是分不開的。即使是像新文化運動,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影響的不過是和陳獨秀同樣的精英群體,以及青年學生。對于廣大民眾來說,都是給他民主自由不如給他點錢財來得實惠。概而言之,中央集權制使得廣大百姓民族意識發展滯緩,思想上沒有國家概念,只有帝王萬歲的遵從。受西方影響的洋務運動,也不過是清人精英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沒有激起廣大民眾的救亡意識。即便有李鴻章、曾國藩等賢能之才,未有民眾力量的覺醒,最終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崛起的日本。與此同時,明王朝為更好地積聚商業財富而重建了中國人的價值觀。[2] 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朝代,既有濃厚的封建傳統積淀,又有開后代文化之先的創造性因素。[3]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群體思想在這一時期也在悄然萌發,但遠遠不能成為一種主流思想,只是封建帝制的一個附庸。
(二)脆弱的日本封建意識形態
15世紀中葉前的日本,文明程度遠遜于中國。從公元7世紀左右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政治制度等方面事物,到其經濟發展程度、社會形態,和中國的差距都比較大。在大化改新之前,日本島在華夏眼中不過是蠻夷之地,甚至不如北方的匈奴突厥鮮卑。陶器在彌生時代的日本才出現(公元前300-250年左右)。在漢安帝時,日本還處于奴隸社會,而漢朝已脫離奴隸社會數百年。大化改新后,日本逐漸有了封建形式的國家形態,出現了莊園主等封建國家的社會群體。直到15世紀中葉前的日本,日本仍不像明朝被濃重的儒學文化獄封鎖,可以較為自由地進行各類活動。而律令制在日本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后,分國的政治體制使得日本各類環境都較為分散,將軍雖然名義上是全日本地方領主的首領,但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小。直至應仁之亂后,將軍的地位已經名存實亡,各地方大名掌控了全日本各地的實權。雖然德川家康名義上統一了日本,其掌管權利也僅是各地的大名,無法像宋明時期由中央直接對地方政府進行管轄。總而言之,就是日本沒有像我國那樣上下完整的行政體系,也沒有儒學這種完整的文化體系。比如說,儒學思想與日本長久以來的尚武精神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武士道精神。但最終武士道精神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具有了一定的軍國主義色彩。[4]當然,儒家思想的脆弱也為后來外來文化植根日本,留下了較好的社會條件。
二、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的中國、日本
15世紀中葉后,在世界范圍內講,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各類航海奇跡開始誕生。哥倫布遠航美洲大陸,達伽馬發現了到印度的新航線。世界開始連為一體,而中國和日本,也置于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之中。
(一)倭患影射出的文化碰撞
明帝國從這開始,攤上了一樁麻煩事——東南沿海的倭患。15世紀中葉之前,倭患同樣存在,但是其規模和破壞力都不是可比擬的。倭患的嚴重也體現出明帝國行政體制的詬病。皇帝們太害怕又出現唐朝中后期那種地方軍事豪強割據的局面,把帝國內的武官權力大大閹割,再加上對軍備重視不足,使得軍隊戰斗力大幅下降。海防既很松弛,也無人問津。文官再能干,打仗始終不如武官。胡宗憲在嘉靖時期雖算是比較能干的文官,但在東南沿海也只有武官戚繼光才能平定倭患。
自從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文明逐漸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國。雖說這一歷史變革使世界各地區由孤立走向聯系,并日益形成一個整體,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卻使亞、非、美洲國家更加貧窮和落后。[5]不同的是,西方文明與中國的交流,無法撼動甚至影響中國的本身文化形態,而日本卻逐步接受了資本主義并活躍了起來。
(二)西方文明影響下的日本
西方文明也開始同日本接觸。葡萄牙人帶來的火繩槍在日本被叫做鐵炮并被大量使用,使得日本戰國的戰斗模式發生了徹底的革新。由主要為武士的技藝對抗逐漸轉為足輕的鐵炮齊射。而天主教在動蕩年代的日本也為民眾帶來了皈依。九州島的大友義隆便是信仰基督教的切支丹大名,西方文明在此時對日本造成的影響比在中國大得多。一方面是因為日本處于動蕩,外來文化能夠較為方便的進入日本社會,另一個則是日本本就寬松的社會環境。
正當西方的殖民擴張活動如火如荼的時候,日本德川家康在1616年徹底消滅其對手豐臣家的勢力(德川家康也是通過下克上取代了豐臣家,豐臣秀吉是前任關白),登上了征夷大將軍之位,把日本置于幕府的統治之中,并實行鎖國,強迫民眾皈依日本本土的神佛習合,而不是天主教。而中國也于1644年完成了改朝換代,清軍入關,清朝建立,開始了長達近兩百年的閉關鎖國。中日兩國就這樣,錯過了世界近代化發展的第一班列車。
三、17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的中國、日本
17世紀初,中國與日本再次開始了鎖國,而世界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動。西班牙的海上霸權開始受到了英國的威脅,尼德蘭諸省紛紛獨立,新教的光輝閃耀全歐洲,而神圣羅馬帝國則日趨分裂……隨著西方各國不斷創新發展,中日兩國卻停滯不前。
(一)天朝上國觀念下的清王朝
1793年,馬戛爾尼來到中國,在歐洲的外交禮節中,并沒有向對方國王或者皇帝下跪這類禮節,此時,不列顛島上正進行著轟轟烈烈的產業革命,迫切需要打開與東方的聯系,開拓新的市場。乾隆帝認為大清王朝無所不有,不需要與西方人通商。事實上,開放通商對清王朝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大量的白銀會流入中國,西方的各類先進器物和科技也會隨之進入。結果,馬戛爾尼不僅沒能成功說服大清皇帝,反而被擺了一道門坎,要求其下跪。雖說這是大清國的規矩,但卻不是當時外交應有的禮節。就連統治了半個歐洲的拿破侖,對待小國君主同樣彬彬有禮。事實證明,天朝上國觀念與清朝后期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晚清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與西方列強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6]
值得一提的是,馬戛爾尼訪華時帶來了英國當時的各類先進器物,有天文觀測器物,有各類發明,也有各種先進武器。其中包括棕貝絲滑膛槍——當時英軍的主力步槍。可是大清王朝對這些不以為意,仍然信守“八旗子弟,射術一流”,壓根不知道“功夫再好,一槍撂倒”的道理。直至棕貝絲滑膛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仍然在英軍中使用,而清王朝卻沒有裝備至部隊,造成戰爭中慘敗。清朝在此時期呈現的強盛,只是封建形態政權的強盛,并沒有任何過渡到近代國家質的變化,從政府形態到思想觀念,仍然和之前的王朝并無本質區別。黑格爾認為中國的歷史是沒有歷史的歷史,只不過是換著不同的氏族搞皇權政治罷了,頗有幾分道理。封建皇權思想在中國的社會中實在過于根深蒂固,是使明清時期在近代停滯不前的重大因素。
(二)鎖國思想下的德川幕府沒落
德川幕府建立后,頒布了一系列禁令宣布鎖國。包括取消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貿易往來,取締天主教等。但是,這并沒有完全根除西方文化在日本社會中產生的影響。雖然日本和滿清政府一樣,允許外國商人在政府制定的少數一兩個港口進行貿易,但日本情況和滿清政府卻大為不同。由于日本沒有其像滿清政府那樣堅固的文化壁壘及厚實的文化根基,使得日本民眾仍然能夠保持一定地對外界的好奇心。在與荷蘭這種不傳播天主教的新教國家貿易發展中,使德川幕府準許同荷蘭保持一定貿易,而地點就在九州島的長崎和平戶,這讓西國埋下了反抗思想的種子,而九州島上的薩摩佐賀藩尤甚。雖然薩摩藩的家族島津氏本身就與德川幕府有著舊日矛盾,但并沒有阻礙他們之間進行貿易往來。
相對于我國,日本的藩制使得各地并不完全服從將軍統治,尤其是西南部的大名,大都暗藏二心。而封建時期的中國則是服從皇權,皇帝讓你不通商就不能通商,不然就得殺頭。看起來分散的日本政權,反而在近代倒幕維新運動中占得了先機。日本在維新前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推翻了封建勢力的總代表──德川幕府,為維新掃清了道路。[7]。
四、19世紀中葉后的中國、日本
中日兩國在十九世紀中葉都被敲開了國門。中國開始了自上而下由精英地主們領導的自救性質的洋務運動,而日本則是自下而上的維新志士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同樣是近代化,結果卻大相徑庭。
(一)苦難連連的近代中國
鴉片戰爭后,中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由于《南京條約》規定英國人只能在幾個特定城市活動,其他地方都不能去。后來英國人十二年后又想跟中國人來修約,為什么?英國人想十多年了,想必你已經明白了自由貿易的好處,那么第一次開放的沿海幾個城市顯得不夠了,英國人希望滿清政府能把全國都開放了。希望兩國最好互派使節,如在北京設大使館,相互搞外交。站在國際的角度來看,這是很正常的事,也在國際之間早已達成了共識。但是,英國人面對的卻是一個傲慢自大、目中無人的政府。英國公使進京,遞交國書,堅決不磕頭。不僅如此,英國人跑來辦理外事,清政府與地方政府相互推諉。造成英法聯軍快打到北京之時,滿清政府派人到通州跟洋人屈服談判。后來由于滿清政府為被打敗的陰影中蘇醒,維護清王朝顏面,把英法聯軍派來的使節殺害于皇家園林圓明園之中,結果惹怒了英法聯軍,致使后來出現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祭奠死去同胞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滿清政府是多么的自大。
而其近代化改革,同樣也是漏洞百出。洋務運動依靠地主貴族的資金購買外國先進戰艦,一度使中國的海軍躋身世界前十。然而,大清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海防緊則海軍強,海防松則海軍弱”的觀念。在海軍上有一定業績之后,列強也暫時不把中國當作殖民目標了,以為自己在亞洲天下無敵了,不思進取,停滯不前。沒有威脅,就不發展水師了,結果造成甲午中日戰爭我方慘敗。
(二)迅猛崛起的島國日本
倒幕運動結束后,日本明治政府采取了各類舉措促進近代化的發展,也就是所謂的“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不僅在器物上學習西方,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也積極地向西方靠攏。這植根于日本寬松自由的文化環境,還來源于當時政府的勵精圖治,建立的一套效率較高的君主立憲政體,相比與滿清政府的懶散作風,有著天壤之別。日本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擁有了一支能和中國匹敵的海軍,并最終將其打敗。
相比于滿清政府,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國民上下齊心,而滿清政府,本身除了主力北洋艦隊,還有南洋與福建兩支水師,然而在戰爭爆發后卻沒有調動到戰場。日本則是政府官員縮衣節食支援本國海軍建設。從中也可看出,兩國近代的政治軍事理念的差距之大。我國的落后觀念保留到民國成立,民眾愚昧,政治腐朽,軍閥割據,最終給了日本可乘之機。
綜上所述,中日兩國近代化進程差異的原因不外乎此:中國方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空前強化,地方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削弱,民眾的思想被嚴重束縛,地主階級死守儒家文化和封建政體,傳統穩固的社會結構等諸多因素嚴重阻礙著近代化的發展。日本方面,長期分裂的政治局面,寬松的社會環境,下克上的思想使得日本人天生不畏上級而只是尊重,中央長期有名無實,最后能人志士為了集團的利益主動尊王攘夷,主動開化維新,當然比被動接受效果來的更好。
參考文獻:
[1](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59
[2](加)卜加民.哈佛中國史(明與元)[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1
[3] 鄭頌.明代文化背景下的創作及評論[J].珠江論叢,2016(02):49-58.
[4]胡金越,周新煜,劉永嵐.儒家思想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響[J].才智,2017(14):220-221.
[5]王蕊.淺談新航路開辟的影響[J].中學教學參考,2015(22):91.
[6]于純海.試論天朝上國觀念在晚清的崩潰[J].黑龍江史志,2015(14):51.
[7]王玉芝.簡論日本倒幕運動的特點[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5):26-31
作者簡介:
賀瀚書(2001年3月10日出生—),性別:男,籍貫:四川達州,學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北湖校區高2019屆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