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升 張偉琴 趙芳莉(特約撰稿)
讓資金、人才、信息等各種要素能在陜西最快、成本最低流通,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自古以來,陜西便是東西方交通的樞紐、對外開放的門戶,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集散地。這些得天獨厚的交通、人才、文化等資源為陜西發展流動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各種經濟要素在陜西這個IP高地活躍流動。
然而,陜西對外開放步伐落后于東南沿海省份,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不高、產業結構單一、體制機制落后等因素制約著陜西流動經濟的發展。
流量經濟學認為,沒有流動就沒有經濟。由此來看,流動經濟就是指由于要素流動帶來的價值增值,主要是指一個區域以相應的平臺和條件,吸引區外的物資、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向區內集聚,通過各種資源要素的重組、整合來促進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并將形成和擴大的經濟能量、能極向周邊地區乃至更遠的地區輻射。在集聚輻射過程中,各種資源要素通過高效、有序、規范的流動實現價值,再通過循環不斷的流量規模,促進地區經濟規模擴大和持續發展。
流動經濟更加注重要素流動帶來的經濟價值,從陜西來看,流動經濟更多的集中在人口流動、技術流動、資金流動、物資流動以及信息流動。當然,只有這些要素流動達到一定的規模即流量后,產生的經濟效益或者說影響才更突顯出來。但不論怎么說,要素流動能夠產生經濟效益是真正存在的。
——人口流動吸引力加劇,但流動能力仍需加強。從陜西歷年數據看,1990年—2003年間人口為凈流入省份,從2004年開始,陜西人口開始成為凈流出省份。2013年以后,凈流出情況有所改觀,連續三年外流人口減少。
人口流動仍需加速。根據陜西省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被認定為流動人口,為591.58萬人,僅占全國的2%;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加2.14萬人,增長0.36%。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流動人口僅相當于廣東的18.5%、四川的47.2%、貴州的45.6%。流動人口與2010年比,除遼寧外,其余省(市)增加量均比陜西多。
高校畢業生外流嚴重。陜西屬于高等教育大省,但是受經濟發展滯后及工資待遇水平低等因素影響,陜西高學歷人才一直處于外流狀態,大量畢業生“孔雀東南飛”,導致陜西人才嚴重倒流。《2017年陜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顯示,2017年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共有33794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607人,碩士研究生26936人,六成以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選擇離開陜西就業,“陜西打井,全國吃水”的尷尬局面長期存在。
人才吸引力不斷加劇。2017年3月,西安率先在全國同等城市中推出“流程最簡、門檻最低、條件最少”的落戶政策,西安市公安局的最新數據顯示,自2017年3月1日實施戶籍新政以來,至2018年5月已新遷入落戶64.5萬人,相當于一年遷入一座中等城市。
旅客運輸以短途為主。2017年,陜西客運量67880萬人(不含民航),占全國的3.7%,居全國第11位。從反映旅客運輸工作總量(即客運量與運輸距離的乘積)的旅客周轉量來看,陜西運輸能力仍有待提高。2017年,陜西客運周轉量761億人公里,占全國的2.3%,居第14位。與客運量相比,客運周轉量位次更靠后,表明我省旅客運送距離較短。與經濟總量相近省份相比,客運周轉量分別相當于安徽、遼寧的66%、81%。

——物流規模持續擴大,但運行效率仍低于全國水平 。隨著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貨運航線網絡新開西安至阿姆斯特丹、芝加哥、哈恩等多條國內國際貨運航線,我省全貨運航線由8條增至13條,形成國內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國際直達歐美的全貨機物流網絡布局。陜西逐步打造出溝通全球、通江達海的綜合交通物流體系。
從物流總額看,持續較快增長。2017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到46749.4億元,同比增長15.1%,較上年加快5.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8.4個百分點;物流相關行業實現增加值1371.6億元,增長7.7%,較上年加快1個百分點;物流相關行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8%。
從物流費用看,增長加快,運行效率有所提高。2017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3450.5億元,同比增長11.3%,較上年加快3.8個百分點。2017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7%,較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單位GDP物流成本費用總水平降低,表明我省物流行業經濟運行效率、服務水平有所提升。但與全國14.6%的水平相比,陜西省物流業運行的水平與全國平均的物流業運行水平還有差距。
從貨運量看,總量偏小。2017年,陜西貨運量163079萬噸(不含航空),占全國的3.4%,占比較客運量低0.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5位,鐵路和公路分居第3和16位。貨物周轉量3761億噸公里,僅占全國的1.9%,居第17位。同時與經濟總量相近省份相比,貨運周轉量僅分別相當于安徽、遼寧的32.9%、29.5%。

——金融業快速發展,但融資規模整體偏小。近年來,陜西金融業不斷發展壯大,并借助“一帶一路”平臺和大數據產業“西部云高地”,逐步打造中國西部金融中心,乃至一帶一路區域金融中心。
從金融業發展看,呈較快增長模式。陜西金融業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規模不斷壯大,金融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不足2億元開始,以每年增加33億的速度快速提升至2017年的1300億元,年均增長12.8%,高于同期GDP增速2.1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也從2%提升至6%。
從社會融資規模看,居全國前列,但總規模較小。2017年,陜西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26億元,居全國各省(市、區)第13位,但融資規模增量僅相當于第一名廣東的26.8%,較四川少1465億元,居西部第二位。各省(市、區)間社會融資規模差異較大,陜西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僅占全國的3.3%,而廣東一家就占全國的12.3%,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過萬億元的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總和占全國的35%。
從金融機構存貸款情況看,呈資金外流。2017年12月末,陜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7784.01億元,居全國各省(市、區)第15位,但貸款余額為26679.06億元,居全國第17位,呈現存款較多,貸款較少的局面,也表明陜西存款存在外貸現象,實體經濟對資金的吸納能力有限。
——創新供給能力持續增強,但技術外流明顯。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大力促進軍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加快建設各類創新平臺,創新供給能力進一步提高。
從研發投入看,呈快速增加。2017年,我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460.94億元,比2000年增長8.3倍;R&D經費投入強度2.1%,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2017年我省36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我省主持完成14項通用項目,數量居全國第四位;全省地方登記的科技成果達到3139項,是2000年的5.9倍。
從研發成果看,專利數量迅猛增長。全省專利申請由1985年的302件迅猛增加到2017年的98935件,增長了326.6倍,其中發明專利4.66萬件,增長106.5%,增幅居全國第一位;專利授權量由1985年的5件增加到34554件。
從成果轉化看,技術轉化能力較差。陜西擁有大量科研成果,但從科研成果向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技術轉化能力較弱,造成技術大量外流孵化。2017年陜西技術市場交易額超過920億元,居全國第4位,但2016年規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居全國第20位,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居第19位,反映出陜西新技術沒有較好的轉化為新產品。
推動流動經濟發展,讓資金、人才、信息等各種要素能在陜西最快、成本最低流通,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全力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加速流動經濟發展。近年來,陜西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得到優化和提升,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較大,與西部的重慶、四川相比也存在明顯差距,吸引的會展數量西安與成都存在較大差距。2017年西安承辦展覽數量僅占全國的2%,比成都低3個百分點。
因此,我們要立足陜西、放眼世界,從國家對外開放大局出發,對標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核心評價指標,推進簡化施工許可證辦理程序、縣域營商環境監測評價等十大行動,優化提升營商環境。要借助西安已有的知名會展,如歐亞經濟論壇、絲博會、農高會等展會,用好物流中心、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高新綜合保稅區等平臺,吸引領事館、簽證中心、大型企業、金融和商務代表機構來陜聚集,增強國際高端資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既暢通其流、又匯聚融合,為我省流動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開放經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
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陜西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區域,是各種要素聚集流動的關鍵節點,是陜西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
同時,陜西擴大對外開放有著良好的條件,但對外開放起步晚,經濟外向度較低,要素聚集力不強,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層次還不高。因此,對外開放既是陜西發展的短板所在,也是追趕超越的希望所系。我們要更加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充分發揮好和利用好陜西綜合交通樞紐和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的優勢,強化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理念,高水平建設陜西自貿區,著力打造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合作、科技教育、國際文化旅游、絲綢之路金融五大中心,不斷增強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全國的能力。
——加快改革步伐,消除流動流通障礙。當前我國的各項改革進入深水區,陜西作為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樞紐,要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破釜沉舟的魄力,來加快各項改革的步伐,通過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秩序規范,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流動體系。
要下大力氣破除影響人、財、物、信息等各種要素流動的障礙,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全面開放競爭新優勢,更深更廣融入全球供給體系,改善各方面因素以吸引資源的流入,形成靶心效應,吸引人才流、資源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進一步活躍以商貿、物流、旅游、會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流動經濟。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搶占流動經濟制高點。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促進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全社會角度看,數字經濟是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要素。
早在2015年8月,陜西就啟動了“秦云工程”。2017年7月,國內領先的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商浪潮集團的技術研發中心、西北運營中心等落戶西安高新區。目前,陜西大數據產業正在建設“西部云高地”。到2020年,陜西計劃初步建成整個產業的生態體系,整個大數據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
——以人民幣國際化為契機,加速打造區域金融中心。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2017年7月,《陜西省“十三五”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規劃》提出,西安要建設“一帶一路”區域性金融中心。2018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業務政策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通知》。據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統計,截至目前,跨境人民幣新政在陜取得顯著成效。從新政發布到一季度末,陜西完成個人其他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107筆,累計金額264.67萬元,涉及老撾、贊比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香港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