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馮小萍 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我國專業育人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能否牢牢把握社會對于計算機人才的實際需求,打破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的桎梏,改革既定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人才培養的質量以及育人價值的實現。特別是基于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以及日趨多樣化的學生發展需求,探究專業改革的具體策略,有著較高的現實價值與實踐意義。
現階段,各種類型的互聯網團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還有大量獨立存在的程序員、產品經理、UI設計師,但是各企業在人才聘用的過程中,普遍面臨著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短缺的問題。究其原因,則在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存在著高“量”低“質”的問題,所以為社會供應的畢業生難以滿足不同崗位工作開展的具體需求,人才培養工作的實際開展價值大打折扣。
現階段,計算機專業同其他學科、領域的融合趨勢日益凸顯出來了,逐步形成了以互聯網為中心的系統性的發展網絡,所以對綜合性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近些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涵蓋了應用項目創意與策劃、用戶體驗與測試、技術支持與運維這幾大方向,相關崗位工作的開展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完備的理論知識、綜合的專業技術,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這也為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與完善指明了方向。
2012年1月16日,我國相關部門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明確表示,現階段3G網絡的覆蓋愈來愈廣,我國的手機網民規模愈來愈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已經邁向了一個新的平臺,深刻影響著廣大人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生產效率。基于這一背景,相關主體必須深入探索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為該領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各所高職院校應當牢牢把握互聯網領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動向,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學、多元的課程體系,主要涉及上文中提到的幾大互聯網發展方向。針對普遍存在的課程設置單一的問題,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桎梏,適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更好的適應廣大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就該專業的改革工作來看,應當逐步引入并落實以“數字與新媒體”為代表的一系列與行業發展關鍵密切的課程,有機融合選修與必修課程,助力廣大人學生理論知識的完善、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實踐水平的提升。
針對現階段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應當加大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力度,從幫助學生建立學科知識體系,逐步轉向助力其學科素養的提升。所以無論是C語言編程,還是PS修圖原理等理論知識的指導,都必須輔以恰當的實訓項目,讓學生們在實踐過程中應用并檢驗知識。以該專業傳統課程——計算機組裝為例,教師必須在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較為完善的基礎上,指導其參與到計算機的組裝、網頁的制作中,使其可以在實踐中應用并檢驗理論知識。基于此,高職院校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入并應用各種現代化的計算機設備,建立專門的實訓室,并且為其配備相應的教學器材。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應當同當地相關企業建立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并成立專門的實踐基地管理委員會,為學生學科素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
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工作的改革,離不開對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完善。基于此,高職院校必須把好教師選聘的“用人關”,明確教學開展的具體要求,從源頭處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其次,高職院校應當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可以定期聘請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借助于座談會、學術交流會、學術報告等形式,加大對其的理論指導與培訓力度,促進其專業素質以及教學能力的同步提升。除此之外,還可以定期舉辦如教學風采大賽、優秀課程評比等活動,激勵教師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更好的契合廣大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
總而言之,計算機專業的教師應當從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層面入手,不斷提升自身工作開展的科學性、有效性,助力我國計算機領域的長效發展。
[1]楊瑞梅,范興亮.探索新校企合作模式,推動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網絡工程)方向為例[J/OL].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2):164-165.
[2]陳蘋.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改革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5(1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