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剛 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在傳統的對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課程是由老師板書教授,學生只能坐著聽講,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巨大,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不同,導致了教學不夠全面。此外。受限于板書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很難把理論和機械制造的實際結合起來,沒有實踐,學生就不能把所學運用起來,會大大限制他們的學習動力以及創新意識。在教授一些機械零件的制造方法的時候,許多學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長此以往會大大降低這部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學習困難,教師教育起來也愈發困難,如此惡性循環,十分不利于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發展。學生往往對新事物有好奇心,但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往往導致對他們的教育虎頭蛇尾。
當前信息技術發達的大環境使得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使用。毫無疑問學生對信息技術都是很有好奇心的,針對傳統的教學手段存在的缺陷,教師首先應該利用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好奇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授課去捕獲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他們對學習課程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幻燈片,視頻等手段,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機械制造技術課程變得有意思,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同時,可以安排一些課余學習內容,并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交,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夠增加其學習興趣。
在課程設計方面,利用信息化,是指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視頻等,讓學生了解到機械制造的具體流程,包括毛坯生產,一直到產品加工。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教師需要分析課程內容,全面理解課程 內容,同時結合自身的教學特色以及教學需要調整內容,并通過上網搜索學習,整合機械制造技術的相關知識以及技能,立正完善不足之處。根據課程特點,教師應該把知識分割為三個具體的模塊,分別是基礎知識,實踐操作,液壓,分別依據它們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制定不同的知識點,把這些知識點加工成課件或視頻。
新課改下,提倡課堂師生平等,越來越強調學生為主體,因此老師應該一改以往在講臺上板書授課的單調方式,盡力融入學生群體,借助網絡數據去進行導學。在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到機械制造的詳細過程之后,鼓勵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去實踐,實踐,以此加深對機械制造知識和機械制造技術的掌握程度,更深刻地激發學生對機械制造課程的學習興趣。機械制造技術課堂上的40分鐘,以及機械制造技術課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一節課的教學不能伴隨著40分鐘時間的完結而結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更多地在課外去學習。在課堂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在課堂中指導每個學生自主進入網絡環境,在其中獲取存在于課本外的相關知識,以此來拓展40分鐘時間的課堂教學。在講解精密和特種加工時,部分學生可能對這些內容比較有興趣,因此只是靠教材上的知識是不能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的,此時應該讓這些學生登錄上網絡,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去自主搜索更多關于精密和特種加工的具體方法, 如此一來,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們在論壇上自己發布討論的帖子,或是運用一些QQ,微信等社交軟件和同學進行友好的交流。 此外,還可以尋找國外朋友,向他們請教學習,以此了解更多關于機械制造技術的科技。現代學生的思維開闊,通過網絡和朋友獲取知識是很好的途徑。
最后,需要對課外的學習進行展示,老師要提出問題,由學生去解決這些問題。在完成學習成果的展示后,展示者需要進行自外評價,同時進行同學間互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綜合點評,剩余的學生進行點贊,并對不同學生進行排名,如此,能夠通過獲得的點贊數來激勵學生學習。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升華自己學到的知識。
部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在信息化教學的環境下部分學生可能會禁受不住來自網絡的各種各樣的誘惑,一旦學生不能抵制這些誘惑,上課的時候他們會上網看比賽、玩游戲、看視頻等等,因此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合理安排適當的內容去對課堂進行充實,還要有完整的考核體系和控制機制,用先進的手段監管學生,老師還需要明白,信息化教學是輔助手段,是工具,并不萬能,而鍛煉學生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學中,信息化是雙刃劍,利用好它的優勢,能給課堂提供驚喜,如若不然,就會帶來煩惱。
總而言之,信息時代正在慢慢改變教學方式。機械制造技術的教師利用網絡、課件等方式,能夠提高自身的教學效果,同時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積極性。信息化帶動教育是機械制造技術教學方式改革的正確方向。
[1]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方式變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5(6):96-102.
[2]龔煌輝.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時代農機,2017,44(0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