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權 何康 宿州學院
《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基礎》作為學科基礎課,為學生后期課程的學習及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基礎。本課程特點:新、多、雜、變。融多種工藝方法為一體,以敘述性內容為主,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實踐性強。講課時教師容易流于表面,同學們聽著一頭霧水,理解存在困難,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影響學習主動性。基于以上原因,可采用以下策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本學年重新修訂培養方案,重新編制教學大綱。內容上把《機械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型技術基礎》兩門課程合二為一,整合資源,避免相關課程重復,減輕學生負擔。學時上增設實踐學時。《機械工程材料》13級培養方案中為32學時,《材料成型技術基礎》為48課時,合并后的《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基礎》課時為理論48+實驗16,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學生的操作能力。
在課程內容上,簡化了成形技術的原理性內容,如狀態函數,屈服準則等。優化后的教學內容主要從材料和成形兩大核心方面分別闡述。對于材料,從性能、結構、處理、分類和選擇五個方面展開。成形主要介紹鑄造、鍛造和焊接,附加塑料成形,粉末冶金。對于材料成形工藝而言,其內容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工藝原理一成形方法、分類及應用—成形特點—工件的結構工藝性”這一主線展開的。依據主線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將有利于學生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及對課程內容的總體把握。
課程中補充新材料、新技術,如鈦合金在航母上的應用,石墨烯的功能性,結合實際,學生感到有意思。我們把實際結合到課本中,給學生介紹先進材料和成形的基本內容,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理論講授,學生提不起興趣,往往造成聽了就懂,懂了就忘的不良循環,針對這種現象,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對于材料分類,符號,熱處理方法,學生感覺雜亂無章,沒有興趣,找不到方法,學習效果不好。通過列表法,可以將零散孤立的知識點組成系統,條理清晰,對比鮮明,學生記憶效果好。通過列表,便于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和橫向比較。
在砂型鑄造的講述中,以學生在車橋廠的認知實習為基礎,利用視頻法蘭盤的鑄造過程為落腳點,結合“紅鐵不熱黑鐵熱”,具體分析了砂型鑄造的過程。視頻教學,簡明有趣,可以給學生直觀感受,學生提起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焊接自行車車輪,采用電阻對焊法,車輪外表面是光滑的,焊接后經過打磨、電鍍消除縫隙,內圈還存有焊縫痕跡。車輪鋼條為偶數36根,接頭處采用了彎曲結構連接飛輪盤,可以緩解騎行過程中的應力;相應的汽車車輪,采用鑄造法,輪轂輪輻一般為奇數,同學們觀察到大眾、奧迪一般5個輪輻,現代汽車7個輪輻,江淮汽車6個輪輻,但它采用了彎曲輪輻。以日常生活為師,用書本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
淬火實驗中,我們首先測量鐵板的硬度,通過加熱爐加熱,淬火后再次測量表面硬度值,我們發現硬度提升,這樣由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對于鑄造,由于鐵水溫度較高,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用基本原理相同的融蠟代替,學生對氣孔,砂箱,澆道有了直觀認識;對于焊接,我們進行手工電弧焊和激光焊接的練習,對于不同厚度、接口的材料,學生通過理論學習,選擇角度、焊條,調整焊接電流,完成焊接過程。以實驗促進理論學習,理論反饋于實驗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操作水平得到提升。
《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基礎》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只有制定正確的教學大綱,選用合適的教學內容,采用變化的教學方法,才能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的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完成培養應用型本科學生的目標。
[1]張有強.機械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3):56-58.
[2]王殿梁,鐘美鵬.應用型機械專業《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8):263-264.
[3]張曙靈,呂莉,陳桂琦.從《工程材料與成型加工》談理工科實用性教學研究[J].焦作大學學報,2006,(10):86-87.
[4]龐國星.工程材料與成型技術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5]孟愛英.《機械工程材料》教法淺議[J].高校理科研究,2015(1):65-66.
[6]張智煥.機械工程控制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07):102-103.
[7]方亮,王雅生.材料成形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