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醫院,廣東 東莞 523007 )
股骨近端骨折早期內固定后進行早期康復可獲得更好的髖關節功能,其中內固定方法較多,DHS、GAMMA釘、LPFP、外固定支架、PFNA等,而股骨近端骨折的手術內固定治療選擇仍無法完全統一[1]。本研究采取LPFP、PFNA兩種固定方式治療,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納入標準[2]:經DR檢查符合股骨近端閉合性骨折標準;年齡≥65周歲的老年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符合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知情同意。排除標準[3]:嚴重骨質疏松癥;手術、麻醉禁忌證;嚴重的感染、血管或神經損傷;髖關節陳舊性疾病者。將在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骨科就診收治以股骨近端骨折患者32例,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隨內釘PFNA治療,設置為試驗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65~81歲,平均(74.1±2.6)歲。A1型骨折7例,A2型骨折15例,A3型骨折10例。調取以往股骨近端鎖定鋼板LPFP治療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32例設置為對照組,男13例,女19例,年齡65~81歲,平均(73.9±2.5)歲。A1型骨折6例,A2型骨折16例,A3型骨折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實施麻醉成功后,完成閉合牽引復位。試驗組:骨折外側切口大粗隆頂點上方5~10 cm插入導針,擴髓后旋入PFNA主釘,置入遠端鎖定螺釘,擰入尾帽。對照組:髖外側切口,股骨近端解剖鋼板上端3孔置入股骨頸導針,經C臂透視骨折復位及導針安放滿意后,股骨頸部置入3枚,下段置入螺釘固定。兩組術后抗生素治療24~48 h,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判斷,于第2天以后可坐起、翻身,行髖部屈伸及股四頭肌收縮等訓練。
1.3評價標準[4]:入組患者術后1周內行DR檢查,每4周復查DR,由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負重情況。關節創傷后的功能評分Harris,分值分布0~100分,其中分數越高髖關節功能越好,低于70分為差。資料收集:①圍手術期: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負重時間、術后并發癥,Harris評分。②術后:1個月隨訪:Harris評分。③術后3個月隨訪:Harris評分。④術后6個月隨訪:Harris評分。

兩組患者完成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負重時間、術后并發癥,術后不同時間隨訪髖關節功能評定 試驗組患者完成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負重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且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13%,對照組為21.88%,而試驗組術后3個月、6個月Harri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完成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負重時間、術后并發癥,術后不同時間隨訪髖關節功能評定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x±s,min)術中出血(x±s,ml)負重時間(x±s,h)并發癥[例(%)]Harris評分(x±s,分)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對照組32128.12±9.25307.81±59.5452.67±9.847(21.88)54.46±5.3868.62±7.7085.65±6.88試驗組3275.12±12.25177.74±33.7231.06±5.841(3.13)55.64±5.7875.28±6.5791.82±4.92χ2值23.453 422.478 515.748 25.148 90.845 33.722 14.126 5P值0.000 00.000 00.000 00.023 30.200 60.000 20.000 1
LPFP固定因術中可不對骨膜廣泛剝離,保證其正常血供,因此利于促進骨折愈合,有效防止應力集中,良好的支撐疏松的骨質。而PFNA是在Gamma釘和PFN的基礎上設計新型髓內固定系統,取兩者優點并避免兩者缺點,用螺旋刀片代替了股骨頭頸螺釘,有更好抗旋轉及抗切除穩定性,對老年患者更為適宜。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完成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負重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且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13%,對照組為21.88%,而試驗組術后3個月、6個月Harri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PFNA內固定術治療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可獲得更少的手術創傷,較早可負重活動,獲得更好的康復時間,進而降低了治療期間并發癥的發生,并提高了髖關節的活動能力。本組研究結果與葉慶林,鄒華章,羅春強等研究結果[5]相近。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而言,采取PFNA手術治療,可或等更少的手術創傷、縮短負重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并提高術后不同時間段髖關節功能評分,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