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福田)兒科,廣東 廣州 518034]
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及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關,兒童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最重要的年齡段,可導致小兒生長發育遲緩、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營養不良等,繼而造成長久而深遠的影響[1]。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控制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僅是保障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礎,也可以降低成人時期消化性潰瘍和胃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2]。傳統臨床常采用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但隨著抗生素的耐藥性不斷增加,其根治效果不斷下降,已逐漸不能滿足兒童家長對于療效的需求,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成為了當前研究的重點方向[3]。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1日~2017年8月1日我院收治的6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兒童,所有患兒年齡都在5~12歲,經14C呼氣試驗陽性確診,排除近4周內曾行三聯治療或使用廣譜抗生素者、反流性食管炎、復合性潰瘍、幽門梗阻、腸梗阻、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有食管或胃手術史者、G-6-PD缺乏者及對研究方案中藥物過敏者,并由家長簽署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采用單盲簡單隨機法將所選病例分為觀察組(A組)和對照組(B組),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A組以半夏瀉心湯聯合三聯療法進行治療1周,半夏瀉心湯組成:選用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的中藥配方顆粒:半夏9 g/包、黃連3 g/包、黃芩10 g/包、太子參15 g/包、甘草3 g/包、干姜3 g/包、厚樸6 g/包、枳殼6 g/包,大棗10 g/包,各1包,根據臨床癥狀隨證加減。服藥方法及劑量:把每劑中藥里所有小包中藥倒入杯中,用 100ml溫開水沖服。5歲以上均為50 ml/次,2次/d。三聯療法包括: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59393,??谄媪χ扑幑煞萦邢薰旧a),0.6~0.8 mg/(kg·d)清晨頓服;阿莫西林(國藥準字H20123014,重慶科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30~50 mg/(kg·d)分三次餐后口服;克拉霉素(國藥準字H20061104,河南福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15~20 mg/(kg·d)分二次餐后口服。B組單純給予三聯療法治療1周。
1.3評價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復發情況、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及惡心、乏力、頭暈、腹痛等副反應發生情況之間的差異。療效標準:治愈:2周復查14C呼氣試驗陰性,臨床癥狀消失;好轉:2周復查14C呼氣試驗陽性,臨床癥狀消失或緩解;無效:2周復查14C呼氣試驗陽性,臨床癥狀無改善;復發:2周復查14C呼氣試驗陰性,6個月復查Hp陽性,可伴有或不伴有臨床癥狀。
1.4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統計分析得出結論,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與復發情況比較:A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100.0%高于B組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率3.3%低于B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A組患者納差、反酸、噯氣、上腹痛等臨床癥狀的緩解時間皆低于B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臨床療效與復發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治愈好轉無效復發率總有效率A組3018(60.0)12(40.0)01(3.3)30(100.0)B組3010(33.3)15(50.0)5(16.7)6(20.0)25(83.3)χ2值 4.0435.455P值0.0440.020


組別例數納差反酸噯氣上腹痛A組303.2±0.83.7±1.02.8±0.93.4±1.1B組305.4±1.25.6±1.14.6±1.35.7±1.4t值 8.3557.0006.2357.076P值0.0000.0000.0000.000
2.3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A組患者的副反應發生率10.0%與B組患者的1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惡心乏力頭暈腹痛不良反應A組301(3.33)1(3.33)01(3.33)3(10.0)B組3001(3.33)1(3.33)2(6.67)4(13.3)χ2/P值 0.162/0.688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往往是采用質子泵抑制劑(PPI)為基礎聯合2種抗生素的三聯方案進行治療,但由于兒童的特殊性,部分成人使用的抗生素都尚未被批準使用,因而兒童可選擇的治療方案較為有限,且用藥劑量與時間期限也需要非常謹慎[4]。祖國中醫學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歸為“胃痞”、“胃脘痛”、“嘈雜”等范疇,在治療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半夏、黃連、黃芩、太子參、甘草、干姜、厚樸、枳殼、大棗共同組成,方中半夏為君,以和胃降逆止嘔,黃連、黃芩苦寒泄降,清熱和胃,泄其滿,佐以太子參、甘草、大棗甘溫調補,干姜性辛溫,溫中能散寒,厚樸、枳殼可補脾胃之虛以復其升降之職,全方攻補兼施、陰陽并調,在胃痞的治療中效果顯著[5-6]。本研究中,筆者采用半夏瀉心湯聯合三聯療法,旨在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可行性,以期為臨床治療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提供有效、安全、價廉的新途徑。
研究結果表明,半夏瀉心湯聯合三聯療法可以顯著提高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的臨床療效,降低14C呼氣試驗轉陰后的復發風險,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同時,A組患者納差、反酸、噯氣、上腹痛等臨床癥狀的緩解時間皆低于B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半夏瀉心湯聯合三聯療法的治療方案在改善臨床癥狀上更為高效、迅速,這樣更加符合患兒家長對于病情關注的重點,對于提高家長的臨床治療信心與取得治療配合均有著重要意義。另外,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的副反應發生率與B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半夏瀉心湯聯合三聯療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