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臺山醫院婦產科,廣東 臺山 529200)
失血性休克屬于產科常見的危重急癥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及時糾正休克病因并恢復血液循環是治療該病的主要原則。多數孕婦可經積極液體復蘇后糾正休克癥狀,但過度液體復蘇易引發缺血再灌注損傷,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發生,從而造成孕婦因急性腎功能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并發癥死亡[1]。減少缺血再灌注損傷是臨床液體復蘇過程中的關注重點。限制性液體復蘇通過先維持機體可耐受血壓水平,后進行積極止血并明確病因,在失血性休克治療中取得較好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就限制性液體復蘇對妊娠期失血性休克患者再出血率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本研究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要求。對照組年齡20~36歲,平均(28.27±4.63)歲;其中輸卵管妊娠破裂休克9例,妊娠晚期失血性休克21例。觀察組年齡20~34歲,平均(28.20±4.54)歲;其中輸卵管妊娠破裂休克10例,妊娠晚期失血性休克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低血容量休克復蘇指南(2007)》[2]中關于失血性休克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者;②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者;③近3個月內存在創傷、感染、輸血等可能影響機體應激反應及炎性反應者。
1.3方法:兩組均行手術治療,同時監測生命體征、麻醉、鎮痛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接受常規液體復蘇治療:進行積極液體復蘇,復蘇最終目標為平均動脈壓80~90 mm Hg(1 mm Hg=0.133 3 kPa)。觀察組接受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快速輸入1 L林格氏液、500 ml羥乙基淀粉,于止血前將患者中心靜脈壓維持在2.5 mm Hg,平均動脈壓維持在40~60 mm Hg,收縮壓維持在45~70 mm Hg,后控制輸入速度并限制復蘇液使用,進行積極有效的止血治療。
1.4評價指標:①治療效果:補液量在1 000~2 000 ml之間,患者傷害較小,術后恢復快為顯效;補液量超過2 000 ml,但不足3 000 ml,傷害小,恢復較快為有效;補液量≥3 000 ml,傷害較大,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則為無效[3]。②臨床相關指標:記錄兩組輸液量、出血量及輸血量。③并發癥及再出血:記錄兩組出現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腎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同時記錄患者再出血情況。

2.1治療效果:對照組顯效22例(73.33%),有效6例(20.00%),無效2例(6.67%);觀察組顯效28例(93.33%),有效2例(6.67%),無效0例(0.00%)。觀察組顯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
2.2臨床相關指標:觀察組輸液量、出血量、輸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輸液量出血量輸血量對照組302 243.67±310.061 862.79±647.602 021.64±641.17觀察組301 324.46±244.611 334.23±541.441 342.53±437.94t值12.7483.4304.791P值0.0000.0000.000
2.3并發癥及再出血情況: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及再出血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并發癥及再出血情況對比[例(%)]

組別例數并發癥多器官功能衰竭 急性腎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總計再出血對照組304(13.33)3(10.00)3(10.00)10(33.33)8(26.67)觀察組301(3.33)0(0.00)1(3.33)2(6.67)2(6.67)χ2值6.6674.320P值0.0100.038
針對出血性休克,傳統治療方式主要為迅速大量進行液體補給,及時補充血容量,以保證其他組織獲得有效氧供應及血流灌注。近年來,有研究結果表明,若于活動性出血未結束前行大量補液的迅速輸入,不僅不會改善患者血流灌注情況反而會加重患者病情,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主要原因是由于補液的大量輸入可一定程度上影響血管收縮,同時也會稀釋血液,使正常凝血功能受損,進而加重患者出血情況。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治療顯效率、臨床指標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說明較常規液體復蘇,限制性液體復蘇可較好保證妊娠期失血性休克的治療效果。馮慧遠研究報道,限制性液體復蘇較充分液體復蘇可顯著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及并發癥發生率[5],這與本研究結果相近。限制性液體復蘇主要是在患者出現失血性休克時控制體液輸入量及速度來維持患者血壓處于相對較低的正常水平,以保證重要器官需求,直至出血完全止住,以此來達到較佳的復蘇效果。危先江等研究報道,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可以減少患者失血量,維持血流動力學平穩,同時亦可改善凝血功能、減輕臟器損傷[6]。而本研究結果也提示將該種治療方案應用于妊娠期失血性休克可提升治療效果,減少患者輸液量、出血量及輸血量。過度液體復蘇是導致失血性休克的相關并發癥重要影響因素,而合理控制液體復蘇可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及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妊娠期失血性休克可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降低再出血風險,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其限制性補液有關,將機體保持在平衡狀態可保證適度的組織灌溉,同時還可避免過分干擾而導致的機體內環境失衡,更利于開展后期的治療[8]。
綜上所述,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妊娠期失血性休克治療效果較佳,有助于減少患者輸液量、出血量及輸血量,還可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降低再出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