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鎮江 212001)
特發性面癱是面神經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所導致的周圍性面癱。面癱不僅會導致面部肌肉運動障礙,還會影響患者的容貌,降低其社交及職場競爭力[1]。準確評估面神經及其所支配肌肉的功能,對面神經損傷程度及評估預后具有重要價值[2]。目前國際上常采用功能量表、神經電生理檢測及面癱計算機評價系統等方法來評估面癱嚴重程度[3-4]。而神經肌電圖檢測是最早用于判斷面神經損傷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操作簡單微創而易于臨床開展,在用于診斷疾病的同時,亦可用于疾病隨訪和預后判斷,已成為定量檢測面神經神經纖維變性最常用的方法[5]。本文運用神經電生理檢測手段對43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診斷及預后進行觀察,以探討神經肌電圖檢測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對我院2008年1月~2018年1月神經內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43例初發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34例,平均年齡(47.3±16.1)歲。女9例,平均年齡(41.3±16.4)歲。所有患者均在病程7~15 d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測。納入標準:初發患者,突發一側面部肌肉部分或全部癱瘓,伴或不伴耳后部疼痛等前驅癥狀,排除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肝腎或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由外傷、腮腺病變等原因引起的單側周圍性面癱,并經頭部CT 或核磁共振(MRI)排除顱內病變,且排除耳或后顱凹病變和皰疹等癥狀[6]。
1.2特發性面癱治療方法:首診患者均口服潑尼松30 mg/d,晨起頓服,一周后開始減量,根據面神經功能恢復程度適度調整減量速度,直至停用;同時使用維生素B1100 mg/d,維生素B12500 μg/d以營養神經;并給予擴血管藥物以改善微循環。所有患者分別于治療2個月、6個月后到我院神經內科門診復診。
1.3神經電生理檢測方法:采用Keypoint肌電誘發電位儀(Alpine Biomed ApS,Denmark)在室內溫度為28 30℃無干擾源的金屬屏蔽室內進行,檢測時使患者皮膚溫度在32 34℃。所有患者均進行雙側面神經傳導功能檢測,并對面神經支配的口輪匝肌、眼輪匝肌、額肌進行針電極肌電檢測。針電極選用蘇州樂普斯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Nr.15.1-25型無菌針電極(外徑0.35 mm,針體長度25 mm)。檢測指標(運動神經傳導潛伏期、神經傳導速度和波幅)正常值范圍參照我院神經肌電圖室相關標準,檢查過程及結論撰寫均經過一名以上副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確認。具體操作步驟:①面神經傳導速度(NCV)檢測方法:耳前刺激,于鼻旁肌(鼻孔旁再向上1 cm)記錄,參考電極置于對側鼻旁肌處,手腕置接地電極。面神經傳導速度測定時采用的刺激電流強度為30 mA,刺激時程為0.1 ms[7],計算出神經傳導速度(NCV)(m/s)。先健側、后患側,兩側對比。②針電極肌電圖(EMG)檢測方法:同心圓針電極檢測患者額肌、口輪匝肌或眼輪匝肌的靜息電位、插入電位、輕收縮電位及募集電位,手腕接地電極,患側與健側比較。
1.4電生理診斷標準:①潛伏期異常標準:患側潛伏期較健側延長≥0.5 ms。②患側波幅降低程度(E):E<60%為輕度損傷、60%≤E≤90%為中度損傷、E>90%為重度損傷。③神經傳導速度(NCV):患側相對健側NCV≤15%為輕度減慢、16%~50%為中度減慢、>50%為重度減慢。④針電極肌電圖(EMG):根據自發電位和運動單位電位數目丟失情況分為三個級別[8],輕度損傷:無插入電位延長及多相波增多、重度收縮為混合-單純相;中度損傷:插入電位延長、有較多纖顫電位及正向電位、輕收縮時運動單位平均時限明顯延長/波幅降低/多相波明顯增多、重度收縮表現為單純相;重度損傷:出現大量纖顫電位和正銳波、無或僅有少數運動單位。
1.5電生理病情分度標準:①輕度(S):患側M波的波幅降低程度E<60%、患側面神經NCV相對健側減慢≤15%、EMG大致正常。②中度(M):患側M波的波幅降低60%~90%、患側面神經NCV相對于健側減慢16%~50%、EMG呈部分神經源性損傷。③中重度(MP):患側M波的波幅降低>90%、患側面神經NCV相對健側減慢>50%、EMG呈部分或完全神經源性損傷。④重度(P):患側M波電位消失、EMG呈完全神經源性損傷[9]。
1.6預后評價標準:在治療2個月、6個月后對門診復診患者采用House-Brackmann(H-B)病變程度分級標準進行預后情況評價。將患者預后分為以下3個等級:①完全恢復:面部病變肌肉運動功能完全正常,且兩側對稱,沒有無力及聯帶運動,按照H-B分級標準評為Ⅰ級;②局部恢復:病變肌肉運動功能有顯著改善,輕度不對稱,可能有輕度的聯帶運動,按照H-B分級標準評為Ⅱ~Ⅲ級;③病變持續:病變肌肉運動功能無顯著改善,有明顯不對稱及繼發性缺陷,按照H-B分級標準評為IV級或IV級以上[9]。

2.1神經肌電圖(ENG)特征分析:①電生理病情分度:正常2例、輕度損傷10例、中度損傷30例、重度損傷1例。②潛伏期:37例潛伏期延長,患側為(3.77±0.36)ms、健側為(2.93±0.33)m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M波波幅:41例M波波幅下降,患側為(0.61±0.28)mv、健側(1.82±0.32)mv,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針電極肌電圖(EMG)特征分析:41例患者EMG表現異常,整體異常率為95.35%。其中,靜息狀態下27例見正銳、纖顫波等自發電位,輕收縮時20例出現運動單位動作電位時限延長、多相波比例增多,重收縮時32例見募集電位異常。
2.3患者病情分度與預后隨訪情況:不同病情分度的周圍性面癱患者呈現出不同的預后表現,具體表現為:①患側M波波幅降低程度E<60%、患側面神經NCV相對健側減慢≤15%、EMG大致正常的13例輕度患者中,2個月內完全恢復者11例(治愈率84.62%)、6個月內所有患者完全恢復(治愈率100%)。②患側M波波幅降低60%~90%、患側面神經NCV相對于健側減慢16%~50%、EMG呈部分神經源性損傷的22例中度患者中,2個月內完全恢復者12例(治愈率63.64%)、6個月內完全恢復者19例(治愈率90.91%)。③患側M波波幅降低>90%、患側面神經NCV相對健側減慢>50%、EMG呈部分或完全神經源性損傷的5例中重度患者中,2個月內完全恢復者1例(治愈率20%)、6個月內完全者3例(治愈率60%)。④EMG呈完全神經源性損傷的3例重度患者中,2個月完全恢復0例、6個月完全恢復者2例(治愈率66.67%)。見表1。
表1面癱患者病情分度與預后情況統計(例)

病情例數2個月完全恢復 局部恢復 病情持續6個月完全恢復 局部恢復 病情持續S1311201300M2212911930MP5131311P3111210
特發性面癱患者,早期面神經病理表現為水腫、脫髓鞘病變,神經傳導典型表現為運動傳導末端潛伏期延長,傳導速度減慢;當病情進展累及軸突,除上述表現外,還可出現動作電位波幅降低。本研究43例特發性面癱患者中,患側潛伏期延長率為86.05%,M波波幅異常率95.35%,即大多數患者出現患側面神經傳導潛伏期延長,M波波幅較健側降低,提示特發性面癱患者在發病7~15 d患側面神經髓鞘及軸突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與宋春霞等[9]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可以通過神經傳導檢測分析面癱癥狀是否由面神經損傷引起,從而對特發性面癱進行鑒別診斷。綜上所述,神經傳導檢測對特發性面癱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EMG檢查時,可根據自發電位出現情況、運動單位電位形態、發放頻率和募集形式來判斷病變性質、嚴重程度、病程和預后[10]。特發性面癱患者面神經早期脫髓鞘病變時,由于傳導阻滯,EMG表現僅為插入電位延長,而無自發電位出現,運動單位動作電位形態亦正常。當病變累及軸索,變性神經纖維再生,出現運動單位動作電位時限延長,多相波增多,重度收縮表現為單純相。病變2~3周后,肌肉出現失神經支配表現,典型表現為靜息時所檢肌肉見正銳、纖顫等自發電位。本研究中,EMG異常率高(95.35%),因此可根據EMG的表現評估特發性面癱患者神經損傷病變進展程度,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后評價具有顯著意義。
綜合運用面神經神經電圖及針極肌電圖檢測結果,可顯著提升面癱檢測的陽性率及準確度,并對患者預后評估具有指導價值。本研究通過隨訪患者2個月、6個月的面癱恢復情況,結果表明,根據神經肌電圖檢測結果病情分度越輕的患者,其面癱恢復時間短,預后情況越好。病情分度越重的患者,則其面部肌肉完全恢復到正常功能所用的時間越長,預后越差。對2個月、6個月預后結果對比可知,病程2個月時面癱未恢復或部分恢復者,經過適當治療,大部分患者6個月時面神經功能仍有明顯恢復。因此患者在醫師指導下積極開展治療,可在極大程度上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1]。
綜上所述,神經肌電圖檢測不僅對特發性面癱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在其治療及預后的評估中也存在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