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全
(江蘇省響水縣人民醫院,江蘇 響水 224600)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其中包括腹股溝斜疝及腹股溝直疝,導致產生該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種,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腹壁肌肉松懈,腹內壓變高[1]。臨床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方式,但是因為保守治療較易復發,因此臨床常使用手術治療[2-3]。無張力疝修補術及經腹腔膜前腹腔鏡疝修復術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兩種手術治療方式,因此本文對兩種治療方式進行了比較研究。本次研究將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0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進行資料回顧,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接受治療的50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試驗組與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腹股溝疝患者,均為成年人。對照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28~70歲,平均(56.89±5.13)歲;按工作類型分為:白領10例,工人11例,其他4例。試驗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28~71歲,平均(57.129±5.25)歲;按工作類型分為:白領11例,工人10例,其他4例。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工作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
1.2方法:對照組首先為患者選擇麻醉方式(硬外麻醉),手術切口為常規類型,將皮下、皮膚以及腹股溝管前壁切開,將疝囊暴露出來,游離疝囊并提其子宮圓韌帶以及精索,將疝囊口切斷,行近端高位結扎,曠置遠端,為其剪裁補片,按照缺損大小修剪,在精索后方放置修剪后的補片,緊密縫合與股腹溝韌帶、恥骨結節、聯合腱等組織,逐層縫合腹部切口。
試驗組患者實施在腹腔鏡下觀察下進行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患者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將10 mm插入臍周下緣,將5 mm與10 mm套管插入腹直肌外緣兩側。將疝囊拉出,疝囊從腹腔中拉出,若無法拉出則置于原地,四周游離主要沿著腹壁缺損處疝環邊緣,行腹膜前間隙分離,將恥骨梳韌帶、精索、聯合腱、腹壁下血管以及腹橫肌弓狀緣、腹股溝韌帶等結構找出。使用意大利進口聚丙烯網狀補片卷好,送到腹腔內,然后覆蓋腹壁缺損處周圍,范圍至少要達到2.0 cm,使用醫用膠固定補片進行腹股溝韌帶、恥骨梳韌帶、聯合腱等組織固定。縫合線為吸收縫線,對患者進行出血情況觀察,放氣后手術結束。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術后血腫、神經感覺異常、尿潴留以及復發),同時關注其手術效果(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下床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及比較費用。

2.1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及費用情況比較:對照組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長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費用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6.67%,對照組明顯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后下床時間(h)術后疼痛持續時間(d)平均住院時間(d)手術費用(元)試驗組2575.23±11.215.21±2.502.03±1.123.02±1.217 653.54±493.25對照組2546.22±12.0311.23±3.125.14±0.907.23±1.614 523.43±356.22t值4.253.914.642.1910.64P值<0.05<0.05<0.05<0.05<0.05
表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組別例數術后血腫神經感覺異常尿潴留復發并發癥發生率試驗組251(3.33)2(6.67)0(0.00)0(0.00)10.00對照組254(13.33)3(10.00)2(6.67)2(6.67)36.67χ2值1.960.282.682.685.96P值>0.05>0.05>0.05>0.05<0.05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疾病,占腹外疝病例至少90%,其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就是斜疝,臨床常見治療該疾病的方法為手術治療[4]。本文將兩種手術方式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為,對照組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長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證明了經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效果更好。無張力疝修補術主要利用人工補片對腹股溝管后壁進行加強,復發率也較低,臨床治療效果較為理想[5]。但是因為該手術類型是開腹手術,術后患者受到創傷較大,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恢復,因此,未能得到完全普及[6]。隨著腹腔鏡在臨床治療中的使用,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得到了許多患者以及醫生的青睞,該手術方式具有恢復快、創傷小及術后疼痛輕等特點,患者不會受到較大的創傷,術后恢復時間也較短,修補更加精細,術者也可通過腹腔鏡更加清楚地觀察手術區域,術后恢復較快,更利于患者盡早開始活動,避免因為長期臥床而產生壓瘡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因此成為了臨床最受歡迎的手術方式[7]。但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手術費用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可承擔得起這類型手術方式,但只要條件允許或為雙側疝患者,均應首選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提高患者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為患者進行將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效果顯著,術后創傷較小,住院時間更短,安全性更高,可以一次性對兩側疝進行修補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