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新容奇醫院普通外科,廣東 佛山 528303)
結直腸癌當前在我國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呈現上升趨勢,隨著醫療設施的完善和醫療技術的發展,疾病細分成為當前的主要診療模式,但傳統的單一治療方案存在過于局限的不足,無法適應當前臨床上對結直腸癌診斷和治療的需求,難以做到早期發現和準確診斷[1],因而多學科協作診療(MDT)模式逐漸得到關注,成為重要的醫學新模式,通過應用MDT模式可對醫療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精準化和個體化醫療,在方便患者的同時也保證了診療的全面性和準確度[2]。本次研究探討分析MDT模式在結直腸癌精準個體化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7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18例男,女17例,平均年齡(55.66±5.32)歲;Dukes分期:A期6例,B期10例,C期10例,D期9例。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齡(54.24±6.9)歲;Dukes分期:A期9例,B期5例,C期10例,D期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模式,首先對患者的直腸癌性質進行診斷,在術前通過顯微結腸鏡檢測和病理活檢進行初步診斷,在術后根據切除標本進行最終診斷。若患者適合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則對其進行腫瘤切除;若患者適合腹腔鏡手術,則對其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若患者并發有急性腸梗阻,則需先解除急性腸梗阻后再進行腫瘤切除;C期和D期患者增加輔助化療治療。觀察組患者應用MDT模式,首先對患者進行各項詳細檢查,若確認患者符合納入標準,則MDT各成員組織診療討論會對患者進行會診,再以會診結果為依據制定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若會診結果為先進行腫瘤切除根治性手術,術后再進行輔助放化療,則確認術前準備工作后直接進行手術,在患者傷口愈合良好、復查正常的情況下對其進行輔助放化療;若會診結果為先進行輔助放化療后再行腫瘤切除根治性手術,則將患者先轉到腫瘤科或放療科,待輔助治療后再轉回進行手術。整個MDT過程中,保證各步驟連貫、及時且完整,并且有嚴格的質量控制。
1.3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的總住院時間、圍術期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②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吻合口瘺、吻合口出血、腸梗阻等早期并發癥和嘔吐、骨髓抑制、放射性腸炎等放化療并發癥。③患者的滿意度:自行制作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項選擇,由患者進行填寫,根據填寫結果統計,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④兩組患者的腫瘤轉移和復發情況:在術后1年內通過電話、門診和上門的方式進行隨訪以了解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以此為依據對患者的腫瘤轉移情況和復發情況進行評估。

2.1兩組患者總住院時間、圍術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對比兩組患者的總住院時間、圍手術期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觀察組患者三項指標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早期并發癥發生率和放化療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患者兩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腫瘤轉移和復發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腫瘤轉移率為8.57%、復發率為11.4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4.29%和42.86%(P<0.05)。
2.4兩組患者滿意情況比較: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例數總住院時間圍術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觀察組3531.17±5.696.68±1.1713.68±1.47對照組3540.94±4.7615.92±1.8421.68±1.54P值<0.05<0.05<0.05
表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術后早期并發癥 吻合口瘺 吻合口出血 腸梗阻 總計 放化療并發癥 嘔吐 骨髓抑制 放射性腸炎 總計 觀察組350(0.00)1(2.86)1(2.86)2(5.71)1(2.86)0(0.00)2(5.71)3(8.57)對照組352(5.71)3(8.57)2(5.71)7(20.00)6(17.14)4(11.43)7(20.00)17(48.57)P值<0.05<0.05
表3兩組患者滿意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觀察組3530(85.71)3(8.58)2(5.71)33(94.29)對照組3521(60.00)4(11.43)10(28.57)25(71.43)P值<0.05
結直腸癌是一種在我國高發的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且多數患者在發現時,病情已進入晚期,因而死亡率也較高[3]。對于結直腸癌的患者來說,傳統的單一診斷和治療模式無法實現早發現、早診斷,對于腫瘤的及時根治產生了極大阻礙[4]。而MDT模式通過集合多科室對患者進行會診,可對傳統模式的不足進行良好的彌補,可有效避免單一科室醫生由于缺乏其他科室專業知識不足造成的局限,避免出現誤診,有利于減少腫瘤的復發率和轉移率[5]。MDT模式以患者圍術期的生理變化為判斷依據,進行多學科綜合診療,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提供個性化診療方案,整合不同專業專家的意見后進行一系列的綜合管理干預,涵蓋術前、術中和術后,在提升診療效率和準確性、縮短判斷時間和患者康復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都表現出明顯優勢[6],因而獲得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有研究表明,MDT模式是大部分惡性腫瘤的最佳臨床治療模式[7],所以本次研究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探討分析MDT模式在結直腸癌精準個體化治療中的價值。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通過MDT模式可實現對患者病情的精準、全面判斷,根據綜合診療結果制定出的診療方案更為有效,從而可有效推進患者預后進程,縮短住院時間。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腫瘤轉移率和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相較于單一科室的診療,MDT模式調動多科室進行綜合診療,多科專家密切配合,嚴格把控術前、術中和術后每一步驟的質量,因而應用MDT模式的患者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低。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MDT模式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對于患者的各項指征和狀態關注度更高,患者在整個過程中被作為主體,因而可有效提升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 MDT模式在結直腸癌精準個體化治療中具有高價值,可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提升患者滿意度,在降低并發癥復發率和腫瘤轉移率等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