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允 劉紅鳳
【摘要】按照高中化學新課標“因材施教”的要求設計教學,以《金屬的化學性質》為例,介紹了如何通過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需求,在教學設計中合理關聯新舊知識、討論辨析規律特性、拓展思維形成體系,同步對學生施以思想、文化的雙重人文教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化學教學中得到全面培養。
【關鍵詞】高中化學 因材施教 人文教育
高中化學新課標明確提出,化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興趣、經驗和需求出發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簡單的說,就是因材施教。即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前先了解學生的學情,再結合學生的需求,確定適當的教學起點,運用合適的方法和策略。打破常規教學框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歸納整理進而形成知識體系。通過知識的學習,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現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一、關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化學概念是關于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理性知識,是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金屬廣泛地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初中學生又已經初步學習了金屬的典型性質。但是,什么是金屬?學生還是很疑惑,書中也沒有給出答案。因此,在授課之初提出這個問題,瞬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熱烈討論,根據生活經驗提出金屬應具有的各種特征性質。同學們通過網絡查找到了金屬的概念,原來金屬的概念幾乎就是金屬物理性質的通性!學生感到非常興奮。
二、層進思考,推動知識螺旋上升。
(一)復舊引新——歸納整理拓寬知識面
初中學生學習過活潑金屬單質與硫酸、鹽酸發生置換反應生成氫氣。學生提出問題:水也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氫離子,是不是活潑金屬也能與水發生反應置換出氫氣?教師對學生的思考給予積極肯定。至于能不能反應,可以用實驗來驗證。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他們提出設計方案,將鈉、鎂、鐵等金屬分別投入水中,觀察現象。然后進一步設疑:將鈉投入到鹽酸溶液中,鈉是先和水反應還是先和酸反應?這進一步開闊了學生視野。
(二)結構異同——辨析條件和產物成因
在講授金屬的性質時,首先要讓學生樹立起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思想。絕大多數金屬的最外層電子數小于或等于三個,易失去,但是由于金屬活動性的不同,反應條件就存在著差異。如上面提到的鈉、鎂、鐵金屬活動性依次減弱,因此,在同樣發生反應時需要的條件就越來越高:鈉遇冷水即反應,鎂和水反應必須加熱,鐵則必須和水蒸氣加熱才能發生反應。當學生看到鈉和水劇烈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后,預測鐵與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物和氫氣。事實果真如此嗎?進行鐵和水蒸氣的實驗后,產物為黑色固體,不是氫氧化物。小組討論歸納:在加熱時,鐵的氫氧化物會發生分解反應,又因為水是弱氧化劑,不能將鐵全部氧化為+3價,所以產物為既含有+2又含有+3的四氧化三鐵。學生的疑惑解決了,再書寫類似方程式就手到擒來了。
(三)實驗探究——發散思維建構知識網。
在明確了金屬與酸、水、鹽等發生置換反應的本質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連續設計問題,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首先設疑:將鈉投入硫酸銅溶液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給出兩個答案:生成紅色的銅、生成氫氣和藍色沉淀。進行實驗驗證后,學生得出:金屬鈉遇鹽溶液時也是先和水置換后和鹽發生復分解反應。進一步設疑:鈉還能置換出銅嗎?學生們聯想到第二章學習過的電解質理論,思考后回答:必須在無水條件下,即鈉和熔融態的銅鹽可置換出銅。
三、應用化學,兼顧思想知識教育
化學來源于生活,又緊密地為生活服務。2015年8月12日,濱海新區塘沽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兩聲巨響給全國人民敲響了安全的警鐘。除了危險化學品要在包裝上有警示標志外,作為生活常識,學生更急迫地想知道:鐵、鋁、危險品鈉應該如何保存?發生了鈉燃燒應如何撲滅?生活中還存在哪些危險品?如何消除其危害?這樣就將化學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也清醒地認識到:科技進步和安全環保是人類生存并進的兩件事,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
化學是一門實用科學。化學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化學知識的本源,知道如何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激勵有志學生創新化學方法、培養化學技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化學教師都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靈活的、具體的教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崔善初.注重化學實驗培養學生能力[J].渭南教育,2005,(04).
[2]文慶城,許應華,謝能偉.“以學論教”的化學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化學教育,2004,(09).
[3]魏再春.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自主學習教學設計[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