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明 乜勇
摘 要:本研究以混合教學理論為指導、Blackboard學習管理系統為技術支持,構建混合教學設計模式,并開展實驗研究。該模式包括前端分析、情境與任務設計、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的設計與開發、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五個環節。實驗結果表明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能有效實現學習目標并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潛在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Blackboard平臺;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is study takes the blended teaching theory as the guidance,Blackboar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technical support to establish a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and to conduct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This blended teaching mode includes front-end analysis,context and task design,learning resource and learning activity design and development,teaching implementation,teaching evaluation.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otential learning abilities,such a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Keywords:blended teaching mode;Blackboard system;teaching design
1 引言(Introduction)
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了,互聯網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1]。人類對于信息的獲取方式出現了深遠的變革,單一的傳統課堂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這使得以課堂和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需要迎接新挑戰[2]。在以信息化助推教育教學改革的浪潮下,為了應對這一趨勢,國際國內很多高校使用Blackboard(以下簡稱Bb)平臺對課程設計與開發,通過Bb平臺開展教學[3]。教師在Bb平臺上傳相應的學習資源、精心設計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活動,學生利用Bb平臺隨時隨地的學習,同時師生之間借助Bb平臺同步或異步互動交流,完成知識建構。
數字化學習(E-Learning)使教學方式產生變化,進而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推動了教育的創新。但是在數字化學習的進程中,傳統課堂的某些教學目的與功能是E-Learning無法代替的[4]。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傳統學習與E-Learning互補的產物[5]。同理,混合式教學將傳統教學與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相結合,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師生之間的交互交流,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有利于形成教學相長、平等交流的網聯網時代背景下師生關系[6]。因此,本研究探索基于Bb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試圖重構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課程實施路徑,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2 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簡介與研究的理論基礎(The introduction of Blackboard system and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2.1 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
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是由美國畢博公司研發,是目前市場上應用范圍廣、支持大規模用戶的教學平臺之一。Bb平臺具有便捷的操作界面和豐富的課程工具,國際上超多2800所大學在使用Bb平臺,國內使用該平臺的有北京大學、東北大學、中山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分布于各個地區、近百所高校,以Bb平臺作為本研究的網絡平臺,具有較為廣泛的普適性[7]。Bb平臺以課程為組織單元,為教與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網絡學習空間,提供教學資源,有效管理教學過程、支持協作學習、實現同步異步交流、教學評價等功能,新增博客、Wiki、Rubric,為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工具。
2.2 研究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教學模式發展和學習理論的演變是密切相關的,學習理論經歷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等階段,前兩個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傳遞,即“教”,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知識建構的環境,主要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不是教師直接傳遞給學習者,而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周圍新環境進行有意義的建構產生新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情境學習的重要性、協作學習重要性,因此該理論對基于Bb平臺開展《微型計算機使用與維護》課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混合教學理論
1999年,美國首次提出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指的是傳統教學和在線學習的結合。柯蒂斯·邦克(Curtis Bonk)等學者在《混合式學習手冊》(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提出以下定義:混合式教學是面對面教學(face-to-face instruction)和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mediated instruction)二者優勢結合的學習。
我國最早倡導混合教學的學者是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教學指傳統課堂教學與運用視聽媒體教學方式相結合;課堂學習和數字化學習方式的有機整合。這樣既能發揮教師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性,也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8]。
綜合得出,混合教學模式的核心指各種教學工具、教學方式,以及學習環境的融合,注重在線教學環境與實體課堂教學環境的有機結合,強調學生為主體與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結構的混合,主張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融合。隨著混合教學的深入發展,混合的涵義日趨豐富,在線與離線學習和混合,協作學習與自定步調的混合等多種方式。總之,混合教學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實現創新教學的最佳融合。
3 項目研究方案(Project research program)
3.1 研究思路
本研究思路為理論研究、教與學模式確立、課程前期準備、課程實踐應用、效果反饋評價與總結、形成、建議共六個階段(圖1)。圍繞混合式教學如何開展和課程如何建設等問題,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本研究的實施對象為2014級陜西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創新實驗班學生,共24人,實施時間為2016—2017第二學期,使用教材為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微型計算機的使用與維護》,教材一共有八章,分別為第1章計算機基礎知識、第2章計算機各部件介紹、第3章BIOS設置、第4章硬盤的管理、第5章操作系統的安裝、第6章常用應用軟件的安裝與使用、第7章常用外設的使用與維護、第8章計算機的維護。
3.2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CNKI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等國內外期刊數據庫中查找與混合教學模式相關的文獻,梳理國內外混合教學的研究現狀,在理論綜述的基礎上,構建出本研究基于Blackboard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
(2)調查法
在本研究實施前,研究者對陜西師范大學2014級教育技術學專業創新實驗班的2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數據,分析學生對傳統教學方法的看法及建議。同時收集學生對混合教學方式的看法,針對學生的需求,結合課程的特點,設計與開發基于Blackboard平臺的網絡課程。在該課程為期一學期結束時,開展總結性教學評價。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對學生的本門課程的態度和掌握情況,深入了解學生對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到《微型計算機的使用與維護》這門課程的整體看法,有哪些優勢與不足,提出整改的建議。
4 基于Bb平臺的混合教學設計模式的構建 (Construc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modelbased on Blackboard system)
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混合教學注重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有機融合。“課堂教學”指發生在傳統的課堂(包括實驗室)發生的教學,“網絡教學”由各類數字化教學活動、在線交流等組成。如何來保證教學有條不紊的開展,必須要遵循一個系統的教學設計模式保證作為教學開展的指南。在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式中,混合的方式多種多樣,如何選擇一種最恰當的模式來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結合相關的文獻,探索性的提出基于Bb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設計的模式包括前期分析、情境與任務的設計、資源與活動的設計與開發、教學活動的實施和教學評價五個階段[9],基于Bb平臺的混合教學設計模式如圖2所示。
4.1 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是我們進行混合式教學的第一步,有了前期分析我們才能選擇何種方式更適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前期分析一般包括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等[10]。教學對象分析,是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包括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精力、學習風格、信息素養、對課堂學習方式評價及網絡學習需求分析等。教學目標分析,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學習目標分成階段性和終極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分析,結合學習目標分析內容學習,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例如《微型計算機使用與維護》課程,根據教學內容的知識點不同,對知識點進行歸類,選擇適合在傳統教室的講授教學的知識點,更適合學生在Bb平臺在線學習的知識點。
4.2 情境與任務設計
學習情境,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直接作用的客觀環境。在前期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階段,盡可能創建真實的教學情境,以此作為教學支架,啟動教學。在教學活動之前需要創建學習情境,教學中途情境轉換時同樣需要創建學習情境。
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學習情境的創設二者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通過更多的任務來完成,使學習者投入到真實情境或問題中,自主探究與協作學習相結合,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有效遷移。這里所說的學習任務是一個項目,一個案例或者是一個問題,但是好的任務應該是真實、有效的。
4.3 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設計與開發
學習資源是指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實現一定教學目標的各種客觀存在形態。它包括人力、工具、材料、設施等要素。基于Bb平臺的學習資源,主要有課程學習導航,視頻課程、教學PPT講義、在線測試等。
學習活動是實施混合學習的核心,基于Bb平臺的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11]。學生發展的動力來自于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即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會直接影響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與情感態度的改變。根據《微型計算機的使用與維護》課程內容的不同類型,選擇合適的學習活動,包括課堂講授、演示教學、技能訓練等多種方式,或采用多種學習活動方式組合應用,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Blackboard平臺的所開展學習活動主要有討論區,在線測試、作業等[12]。
4.4 教學實施
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實施混合教學。混合教學主要分為兩種形式:線下的課堂教學和線上基于BB平臺的教學。線下課堂教學,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講授-演播法,實驗法等,主要的教學環境是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機房。教學過程中,教師嘗試采用微彈幕和問卷星的信息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線上基于BB平臺的教學,主要有公布課程通知、協作交流討論、發布作業、測試。學生既可以自主學習,也可以協作學習。
4.5 教學評價
為了與學校力推的教學模式改革相適應,《微型計算機的使用與維護》課程的教學評價采用多元評價方法,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傳統考試與電子檔案袋互補。學生成績由兩部分組成: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成績由理論考試成績和實驗考試成績組成,平時成績考核主要由平時表現和作業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的計算公式=課堂考勤(10%)+學生登錄Bb平臺的次數(5%)+發帖次數(5%)+作業成績(20%)。
5 教學模式改革效果(Effect of the teaching modereform)
5.1 問卷調查結果
為了驗證基于Bb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滿意度,本研究在《微型計算機的使用與維護》課程結束后,對參與研究的24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5.2 訪談結果
為了全面了解混合教學模式改革效果,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研究者對參與研究的2014級教育技術學創新實驗班學生做了深度訪談,學生能帶有情感態度的提出自己的見解。訪談提綱分為四個問題:我的收獲、混合教學的優勢、混合教學的不足、你的改進建議,研究者將部分訪談數據經過整理,總結如下。
受訪者A訪談記錄:
我的收獲:①這門課讓我對計算機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的組成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和實踐;②線下實驗課讓我學會了打印機、投影儀等計算機外部設備的連接和驅動的安裝;③線上的視頻教程和線下的實驗課使我對計算機硬件組裝有了更直觀的認識;④線上資料和線下理論教學讓我了解了計算機及其硬件的發展歷程。
混合教學的優勢(以下簡稱“優勢”):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使我能夠更直觀、更方便地學習課程內容,能夠在課堂之外進行自主學習;課程內容結合了專業新理論、新事物或是新的事件,比如:華為的5G網絡世界領先、AlphaGo獲勝、智慧校園建設等,增長了見識,也拓展了我們的思維。
混合教學的不足(以下簡稱“不足”):我認為這種方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較高,可能有些學生在課外很少在線上進行學習和交流,這就造成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程度相差較大。
遇到的問題:校園網固定流量和限制網速使得我們在宿舍不敢打開平臺上的視頻,這對于在課后線上學習也是有一定的影響。
改進建議:我覺得應該定成硬性標準,比如說每周必須上線學習多少次,必須提出幾個交流問題,必須對別人的問題進行回答等,以此來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學生也應主動參與到線上學習和交流中;課程設計方面我覺得多一些學生討論和交流,集思廣益,課外實踐活動會更能發揮學生自主性。
受訪者B訪談記錄:
我的收獲:這門課的收獲就是學會了很多關于計算機的知識,通過實驗室機房的實操,知道了微機的內部結構,學會了一些維修知識。
優勢:通過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方式,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就不是一家之言,能夠在網上自行搜索相關知識擴充知識庫,也能在論壇上與老師同學進行互動,有任何問題了線上線下答疑解惑都很方便。線上拓展線下鞏固,優勢很明顯。
不足:①網絡問題。畢竟在學校,校園網有限,還經常出現連不上網的問題,所以同學們都不能滿足線上視頻學習的方式。②時間問題。學習任務規定了,完成的時間也規定了,但是課業繁重,課多作業也多,所以大家難以騰出時間認真看視頻。③自覺性。線上課程監管力度不夠,全憑學生自覺性,自覺性高的自然沒關系,但是自覺性低的線上學習的效果就不太好。
改進建議:①將老師實驗室的網絡可以充分利用起來,給同學們找個時間組織大家一起進行線上學習;或者把線上的內容換個方案,變成省流模式。②老師可以定時提醒,讓任務得以按時完成。也可以學生之間互相監督,加個獎懲措施。③由自主學習變為小組學習,由小組長帶領,或許能夠提高集體自覺性和積極性。
受訪者C訪談記錄:
收獲:①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的較好,記憶深刻,課程實操性強。②混合學習優勢:課程內容可反復回看,有利于鞏固學習,也可提前進行預習,課后復習。根據個人情況,可針對性的學習,某種程度可滿足個性化學習。
不足:流量問題。對學生自主性要求高。學生平常學習任務量很重,所以很難做到有效完成線上學習,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改進建議:線上視頻可剪輯的精短一點,每章節內容有相應的總結,便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接收知識。因為課程內容屬于技術實操課,所以對女生而言很難提起興趣,所以適當加一些趣味性強的教學活動,或適當的案例,幫助提高積極性。
6 結論(Conclusion)
本文在理論梳理的基礎上構建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新模式,以一定數量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實驗教學,運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獲得實驗數據分析其學習效果。
首先,通過表1的九個方面的問題調查結果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1)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程度得到高度認可;(2)跟傳統課堂教學相比,75%以上的學生更容易提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能得到教師的反饋意見,這樣的學習過程自然提升了學生的存在感,也是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體現;(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支持率均在80%以上,可以看出這兩種能力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時間管理是自主學習的重要保障,自主學習是時間管理的具體體現。其次,采用訪談的做實質性研究,結果顯示混合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對教師的資源設計及學習支持服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數學生學習自主能力的偏低和網絡監控的不足仍是模式建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
[1] 袁方,肖勝剛,安海寧,等.地方高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軟件工程,2018,21(04):52-54.
[2] 王磊,王晨晨,林煒斌,等.Blackboard網絡平臺支持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1):195-197;214.
[3] Carvalho A,Areal N,Silva J.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lackboard and Moodle in a Portuguese univers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42(5):824-841.
[4] Elmaadaway M A N.The effects of a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on class engagement and skill performance in a blackboard cours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8,49(3):479-491.
[5] 林先津,江瑞忠.基于Moodle的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08):190-193.
[6] Picciano A G.The Evolution of Big Data and Learning Analytic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12,16(4):9-20.
[7] 白麗媛,沈洪.基于Blackboard平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S1):94-98.
[8] 甘健侯,楊宇,趙波.創新混合教學模式,推進高等教育在線教學改革[J].學術探索,2017(04):140-144.
[9] 葉亮亮.基于Moodle網絡教學平臺的高中物理混合式學習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
[10] 陳慶文,陳曉麗.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數學課堂教學設計“9W”模式[J].才智,2014(10):26-27.
[11] 阿不來提·瓦依提,王建虎.基于混合學習的“遠程教育學”課程設計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3(09):64-67.
[12] 郭冠平,張小寧.生態視域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型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05):42-46.
作者簡介:
李秀明(1978-),女,博士,講師.研究領域:計算機網絡與遠程教育.
乜 勇(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領域:計算機網絡與遠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