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革衛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教育理念也有了不斷的更新與進步,素質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音樂課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葫蘆絲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樂器,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民族風情,簡單易學。葫蘆絲走進初中音樂課堂不僅是印證中學音樂課堂素質教育理念的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力和自我展示的能力。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普及葫蘆絲,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一次傳承,讓學生更具民族情懷,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葫蘆絲;初中學習;音樂課堂
在之前,我國初中音樂課堂大部分在樂器教學方面選擇教授豎笛,但其實葫蘆絲也具有與豎笛相同的優勢,甚至在許多方面優于豎笛。比如,葫蘆絲體積小巧,攜帶方便,價格便宜,易于推廣,音準良好,音色動聽。學習葫蘆絲,有利于培養口、腦、手的協調能力,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初中時期,處于變聲期的學生應該保護嗓子,學習葫蘆絲能夠豐富音樂課的內容,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為學生日后繼續學習音樂奠定良好基礎。
一、教育方面優勢
1、葫蘆絲進課堂是素質教育理念的體現。
音樂教育的核心始終應該是審美教育,教育主體始終應該是學生,培養目標始終應該是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綜合思維能力。葫蘆絲進入中學音樂課堂,就是素質教育理念在初中教學改革中的再現。
葫蘆絲體積小巧,外形美觀,攜帶方便,價格適中,容易被學生與家長接受,普及度高。雖然葫蘆絲音域窄,但勝在聲音優美,宛轉悠揚,適用于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目前隨著音樂教育的不斷推廣,葫蘆絲早已從社會音樂教育的層面深入到學校音樂教育這一具體化領域,有利于學生深入化層次化的學習。其次,葫蘆絲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感受音樂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同時,葫蘆絲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聯想能力以及發散思維能力。通過葫蘆絲的教學,學生的音樂素質會有進一步的上升,表演技能的進步會帶來學生其他心理素質的成長,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2、葫蘆絲進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為了達到教育效果,教師應該充分注重營造音樂課堂的良好氛圍,力爭讓音樂課堂活躍、安靜、緊張、歡快。這樣不僅有利于發揮音樂課固有的水平,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老師的授課熱情和學生的從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葫蘆絲走進初中音樂課堂,就非常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繼而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創造力助力。葫蘆絲由于造型簡單精巧,因此具有其他樂器所達不到的自然美。其次,葫蘆絲以其特殊的銀色,能夠演奏出更加柔和、豐富旋律,具有很高的藝術美。葫蘆絲簡單易學,能夠輕松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愿意學習,課堂參與度也隨之增高。如果授課老師此時具有標準的教學技能,那么學生的葫蘆絲學習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葫蘆絲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創造性和表演能力,而這樣更深一層的感情觸動是需要教師下功夫鉆研的。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欣賞葫蘆絲表演時,根據學生此時獨有的欣賞體驗和各自的審美能力,設計啟發學生表現相應旋律的方法。學生的表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無需太過拘泥,這也是學生創造能力的表現,比如文字、肢體語言和繪畫都可以表達學生對于葫蘆絲樂曲的感受。這樣,器樂教學就與橫向學科和姊妹學科相協調,體現了音樂教育的貫通性,對于培養學生想象力和表現力、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會功能優勢
葫蘆絲可以有效幫助初中學生調節心情、消除疲勞、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葫蘆絲是初中生塑造性格,進行情感交流的又一嶄新途徑。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可以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來學習和傳授,這個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感知的過程。在樂器的集體學習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產生競爭感,但是由于師生之間的相互監督與觀察,一些懶惰現象或自我封閉、難以交流的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糾正。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響了許多年,但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初中生仍然有很重的學習負擔,許多學生仍然承受著應試教育的壓力,承受著文化課程、升學率和來自家長的緊迫感,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葫蘆絲教育走進初中音樂課堂,是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消除文化學習中的疲勞和抑郁的又一良方,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看展學習。在學習文化課的時候,他們會更有活力,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效果更好。
三、結語
葫蘆絲走進初中音樂課堂,是對素質教育的又一次實踐與突破,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對于學生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孟艷. 葫蘆絲在農村學校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 2018(16)
[2] 龔藝雯. 論葫蘆絲的傳播地域與文化內涵——以“葫蘆絲之鄉”云南梁河縣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 2015(03)
[3] 馬雁. 倡導返璞歸真,實施有效教學——記民族吹管樂器演奏家張文俊對傣族葫蘆絲音樂的研究[J].民族音樂.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