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虎
摘要:初中生逐漸拓寬了社會的接觸層面,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對于事物還是充滿好奇心與探究欲望,這正是心理認知塑造的關鍵時期,一些初中生的品行養成對于未來的長遠發展意義是不可估量的,此時的道德與法制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對于學生來說,還是精神層面的啟迪。教師應基于教材的內容,構建與學生互通的橋梁,了解學生真實的生活狀態,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導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新鮮元素,貼近學生自身的情感與經歷,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性;對策
引言: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可及時扭轉學生的認知誤區,幫助學生搭建完善的思想體系,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念,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與學習,使得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教學道德與法治課時應摒棄照本宣科的模式,在課堂上予以學生暢所欲言的表述機會,讓學生在獨立的思考空間中,結合自身的感悟表達對事物的多重見解,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構成道德與法治的辯證思維,在情感的熏陶中獲得自身能力的不斷升華。
一、扭轉課堂角色定位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展開一切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推動學生走上主動探知的舞臺,道德與法治中的內容更多的需要學生代入自身的情感去體驗,而不是由教師單方面的口頭描述傳達道德與法治的引申義。教師可從學生的日常情境出發,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自我暢想的空間。例如:教學“交友的智慧”時,學生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志同道合或者互相幫扶,但對于朋友從來沒有深刻的想過“益友”與“損友”的問題,對于自己的朋友總是全盤信任,甚至朋友做了一些錯事,學生第一反應也是幫助朋友隱瞞,無條件的支持朋友。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之間的友誼往往決定了自身的進步與價值觀念,團體的影響力是較強的,因此教師可轉化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讓學生嘗試進行“模擬課堂”,以講述者的身份在課堂上形容自己心中定義的“朋友”,并舉例示范。有的學生提到較為經典的案例,一次朋友欺負較為弱小的同學,自己首先是站在朋友的立場義憤填膺的,但在了解問題的經過后,規勸朋友不要這樣做,雖然后續與朋友之間拉開了距離,但自己認為對的事就不后悔,還有的學生說道自己的朋友被其他人誤解的時候,選擇相信朋友,給了朋友自證的勇氣。雖然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在課堂上總是一笑而過,但實質上細節見人品,關于朋友的問題是具有爭議性的,“朋友打架自己是否要幫忙,此時告訴老師是對的嗎?”“朋友厭學自己該怎樣做?和朋友一起忽視學習,還是規勸朋友共同進步?”“當自己的朋友在課堂上總是想要與你竊竊私語的時候,你是選擇聽課還是與朋友交流?”讓學生遷移教材的內容到生活中,升華自己的情感認知,在別人伸出橄欖枝時,懂得分辨是非,以正確的立場看待友誼問題。
二、突破傳統認知
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許多問題都是由淺入深的,初中生的認知淺薄,通常只能理解問題的淺層面含義,教師應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走進道德與法治課的中心環節,在自由的情境中,打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例如:教學“探問生命”時,學生的年紀較小,對于“生命”、“人生”諸如此類的詞匯理解不夠透徹,教師可從學生的身邊問題著手:“某某需要捐款的學生,其生命較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可能……”網絡上的“水滴籌”等平臺的搭建越來越多,從這些求助信息中,不僅能夠讓人看到生命脆弱的一面,同時還能看到這些求助的人對于生命的渴望。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雖然這樣的陳腔濫調并不一定適用于當今社會,但不可否認,我們的生命健康時刻牽引著父母與所有關愛我們的人心。教師可打破常規,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一篇“遺囑”,如果沒有明天,那么今天的你是否會更加珍惜時間的每一秒,是否會期待生命的延伸,這樣的活動對于初中生來說十分新鮮,學生在文字中記錄了自己的遺憾與感恩。這一次捫心自問的生命探析,在絕望與希望的情境中,讓學生深刻的體驗了生命的脆弱與可貴,讓學生圍繞“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表述自己的觀點,深層次進行生命的探究與思考。
三、創設情境互動
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課互動,是建立在自由的氛圍中的,教師應預留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突破道德與法治課的重點。例如:教學“做情緒的主人”時,可展開角色扮演,通過劇本的創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節中自由的顯露情緒,并以多樣化的情感來說一說在特定的情境下自己的情緒,為課堂填充活力。情境的創設可結合多媒體的視頻直觀放映形式,例如: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法律大講堂”等內容,并收集當地一些真實的案例啟迪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做懂法守法的公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邀請當地的公安干警等來學校進行法律宣傳,提高案例的真實性,尤其是一些初中生同齡人違法的案例講述,讓學生對法律具有敬畏之心,并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應通過多元化的課堂形式創新,提高課堂興趣,引發學生的主動互動與探究,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開洲. 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 西部素質教育, 2017, 3(3):131-132.
[2]劉艷. 互動式教學模式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 中外交流, 2017(18).
[3]王紅. 新課改下探討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赤子, 2017(21).
[4]陸維忠. 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初探[J]. 速讀旬刊,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