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剛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中教育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學活動要想得到有效開展,那么就必須要有一套對之相對應的管理體系為保障。在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管理創新是學校發展的源泉,有效地促進學校管理的創新,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一切事務的開展,使得學校有一個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學校管理;創新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效地推進了學校的發展,而對于高中學校來說,它是為社會培養更多專業性人才的過渡階段,高中學校教育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隨著社會進步的速度加快,高中學校要想取得更加良好的發展,那么就要進行管理上的創新,只有不斷開展創新,才能促進高中學校各方面又快又好的發展。下面本文就新時期下如何促進高中學校管理的創新進行了分析。
一、普通高中學校管理的現狀
反思現行的普通高中學校管理體系和制度,對照新課程改革理念,我們不難發現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校管理充滿惰性。許多學校的管理模式還被禁錮在舊的傳統意識之中,習慣以傳統的管理方式接受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下達或分配的任務去完成。學校管理由于缺乏相應的靈活反應機制,而表現得無能與低效,與現今的時代步伐極不合拍,不具備迎接新世紀教育挑戰的能力,成為管理改革創新的巨大阻力。
二是形式主義泛濫。不少學校刻意在規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規章制度細則化、標準化,而且配合量化評分和經濟制裁,把規章制度的本質扭曲。領導變成教師和學生的監工,依法治校變成了以罰治校,管理變成了搞活動、應付檢查,教師和學生成了嚴管的對象,從而使教學本性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疲于應付,學生學無定向。在這種情況下,新一輪課程改革也只能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
三是盛行分數管理。眾所周知,分數是評定學生成績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可是,在不少學校管理中,分數被絕對化了,分數成為控制教師和學生學習的一種極可怕的魔杖,學校管理和評價盛行分數主義。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工作被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嚴重扭曲了教學的價值取向,結果見分不見人,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了事業的追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課程的實施談何保證?教學改革只能被異化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
四是學校管理缺乏思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可一些學校管理最缺乏的就是思想。學校成了權力至上和崇尚權威的溫床。領導是權威,專家是權威,教參、教科書是權威。權威的崇尚泯滅了教師工作的獨創性和創造性,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學化,斥退了教師的個性。這也與新課程所倡導的“學校的權力只能服務于學校培養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相背離。試想,一個沒有教育思想,崇尚權力、權威的校園里,怎么可能有真正教育改革呢?
二、加強對高中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視,學校管理工作中加強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確立
實現高中學校管理的創新,就要從思想上加強對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視。由于高中學校學生面臨著高考這一人生大考,因此,長期以來,高中學校的開作重點都放在的升學率的問題上,而忽視了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更忽視了學校管理工作對升學率和教學質量的影響。在高中學校管理工作中,要加強對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是針對人而開展的工作,因此,管理工作的開展要實現以人為本,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地運用到學校管理中來。另外,要全面地對學校管理工作進行分析與認識,管理并不是單純地進行行政命令,而應該是結合學校發展特點與特色,從自身出發,更好地深入了解教師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促進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從而高中學校得到可持續發展。同時,以人為本理念也要運用到高中實際教學管理中去,將高中生培養成個性獨立的個體,允許學生個性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三、做好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
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校園安全管理不僅僅是對學生安全的管理,同時也包括對教職人員安全的管理。近年來,隨著校園安全事件的頻發,學校安全管理一度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人格特點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是也容易發生偏激,因此,在高中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與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樹立,嚴格杜絕學生打架事件的發生,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間各種安全隱患的消除;另外,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師生關系的管理與引導,在高中教育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尊重,要加強對教師正確的教學理念與管理理念的樹立,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防止師生之間不和諧事件的發生,在保障教職員工利益的同時也要確保學生利益,從而不斷加強對學校安全管理的開展,以更好地促進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安全、良好的環境。
四、重建新時代要求的管理常規,凸顯特色辦學理念
適應新課改的學校管理常規,應該具有人本性、民主性、科學性、開放性、發展性和生態性。因此,重建學校管理常規,一方面要堅決改變傳統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對過去常規中違背教育規律的、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應試教育的、非人性化的和非民主化的內容,要堅決剔除。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究新課改出現的新情況,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探索符合素質教育理念新辦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并逐漸形成新的常規。
學校不是一個孤立的組織,它與周邊的社會環境是融為一體的,學校所在的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既對學校的育人提出相應的要求,也會影響學校辦學目標的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形成。外部環境是學校生存的土壤,也是制定學校管理常規的依據。切合實際的常規才具有可操作性,才有價值和意義,才是新課改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張進成.完善校長負責制促進學校廉政和效能建設[J].教育革新,2012,(8).
[2]王文君,晏玉平.人文管理模式的思考和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