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鳳
摘要: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所以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冷漠態度一直困擾著我:為應付高考,我們一直走不出“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怪圈,重視了文言文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文言文的閱讀訓練和文言文語感的培養,導致本來很美的文言作品讓老師分析得支離破碎,失去了美感,再加上文言文語句本來就生澀難懂,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要想改變這種狀祝,我認為應當加強文言文的語感教學,因為這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突破口。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語感,來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呢?
關鍵詞:文言文 語感意識 能力
一、努力積累文言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字詞的感受能力
學生經過十幾年的生活和學習積累,已經熟練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漢語言字詞,對漢字的知識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是學生仍舊缺乏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因此,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首先要從字詞積累入手。中學生所具有的語言感受能力,最主要的是從閱讀中得到,但是古人卻挖空心思的遣詞,以期用精煉傳神的語句,把自己想要表現的情感體驗表達出來,而這往往明顯的帶有個人傾向。西蒙說,直覺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識認識了當前的情景”。這句話很有道理。學生要真正體會其中韻味,就必須具備相應的語文知識和自己的情感體驗。如我在教讀《春望》一文,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這種力透紙背的情感,不是詞典能解釋透徹的,必須加上學生自身的語文知識和情感體驗,才能真正領悟作品的深刻思想內涵。
二、整體感知,觸發語感
1.反復誦讀。誦讀是文言文語感教學的重要方法,是整體感知語言文字的有效途徑。停頓、重音的準確處理,語速、語調的準確把握均可喚起想象,引起共鳴。學生口與耳會,眼與心謀,整體地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誦讀并非是一次活動,而是要多次反復,通讀可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可以說,通讀無處不在,情寓心中得以流露的載體。
2.把屋思路。思路是作者寫作的意圖和脈絡,是有跡可尋的,無外乎從“人、事、物”“情與理”的角度去把握。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就能較好地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也就能從整體上對文章進行理性的省查。這種方式是粗線條的而不必細致入微。否則,就失去了把握思路的意義。
三、品味語言,誘發語感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較、替換、揣摩的方法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和妙處(作用)進行語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語言內部,感受語言神韻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詞、句、段都可以進入品味的范疇。
1.品味“詞”。學習《項脊軒志》中“(大母)頃之,持一象笏至…”,如果從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角度,教師會重點講“頃之、象笏”的詞義,然而,從品味語言的角度,則應重點品評“頃之”的韻味。試想,大母如此高年,可能還是小腳,這么快就拿來了“象笏”,可見“笏”是大母時時念及的,它在大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寄托著大母對家道中興的希望和對“我”成就功名的期盼。所以大母才能“頃之,持一象笏至”。這樣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語言的內部,學生的所得才是深層次的。
2.品味“句”。學習《荊柯刺秦王》中的荊柯對樊於期說“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如果從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角度,只要讓學生掌握“揕”的詞義是刺”則足矣,然而,從品味語言的角度,則應欣賞荊柯的語言之妙。如果將“臣左手把其抽,而右手揕其胸”改為“臣刺秦王”,形式上是簡潔”多了,可是其神韻卻相差太遠,原文所描述的動作具體可感,如在眼前,最可取信樊於期,如果深一層揣摩,會發現這個“揕”字別有味道,荊軻心中的“揕”并非“刺死”而是“生劫”(后文有照應),但是,樊於期耳中的“揕”則是“刺死”,正因為如此,樊於期才會那么爽快地自刎。如此品味,才可能體會到語言的運用之妙。
3.品味“段”。《陳情表》中作者的構思非常巧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重點在“孝”上,更是表達在情上,以情打動晉武帝,用三段把三種感情交融在一起,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的不滿情緒;最后對祖母的孝情。作者含蓄地對前兩種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的孝感之中而對后一種情則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從這種情境出發,寫自己人的孤苦,這樣,作者的孝情就不同一般的母孫之情了,上升到了文學層面——傳統文化情感主流“忠孝”。難怪《古文觀止》這樣評價:“至性之言,悲惻動人。”學生品味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構思匠心之筆,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今后遇上類似的文章,感悟會更深入。
四、背誦積累,積淀語感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人一生中學習語言、積淀語感的最佳時期.我認為文言文的積累主要是通過背通來實現的。為此,我們要求學生加大對精粹文言文的背通量。重點是短小精悍的駢、賦片段,優秀的駢賦文往往內容豐厚,詞章華麗,行文流暢,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特別適合學生背誦。流傳下來的名言佳句,多為駢偶就是明證。背誦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復。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閱讀面的擴大,知識面的豐富,學生對這些已經“吞下去”的“精粹語言”,通過不斷的”反芻”和揣摩,將會有新的領悟和體會。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文化認同感也將因此而大大增強。背誦積累定會使學生終身受益,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五、實踐語言,提高語感
文言文語感教學還要求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為學生提供文言文學習的氛圍,從而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如:適當開展文言文朗通比賽、文言學習講座、寫文言語感隨筆等。語感隨筆是從口頭品味語言到書面品味語宣的延伸,是從課內學習語言向課外學習語言的延伸,語言實踐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及其書面表能力。條件許可的話,甚至可以鼓文言文功底好的學生嘗試著寫文言小片段,雖然文言文寫作并非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然而這種嘗試對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不無益處。總之,要求學生多做培養語感的有心人。
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至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感之所以“最要緊”,是因為有了較強的語感,也就有了較強的駕語言文字的能力,有了這個基本功,也就有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