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洪剛
摘要:高中物理是比較抽象的學科,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進與發展,高中物理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成為高中教育的重要教學理念,對高中生全面發展意義重大。本文主要對高中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的措施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高中;物理;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是現代教學理念的突出代表之一,是符合現代素質教育與新課標要求的,是利于高中生綜合發展的教學模式之一[1]。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的時候不可以隨便更換問題的簡易程度,應該以學生的發展水平為設計基礎,為學生提供合適恰當的數學教學問題。
一、創設教學情境
高中物理教師在應用問題教學法創設教學情景時,應先綜合考慮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與物理學習興趣等各方面因素,然后,再根據高中生的興趣、特點與愛好最大程度上激發高中生的物理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物理學習質量與效率。在問題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中,問題的設置是其關鍵與重點。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符合學生現階段的思維水平,并且有利于學生物理知識的提升。另外,由于物理知識涉及范圍與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教師在問題設置的時候應該嚴格根據物理學原理和生活原理合理應用情景[2]。在問題教學法物理教學中,情境的創世對象通常是學生,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綜合發展特點合理設置問題,物理問題應該由簡單到復雜,由容易的困難,這樣問題的創設才會更加層次性與多樣性,不斷提升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物理動量定理課程的時候,首先,老師提出合適的問題,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與思考:有一個雞蛋讓其進行自由落體運動,在地板上放置一塊海綿,某位學生把雞蛋一米高平臺上自由釋放,其在海綿上最后是否會被擊碎?首先,問題是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的,問題提出后學生會對此問題產生很大程度上的疑問,同時探討心理會加強,會使得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更加集中,讓學生更加集中的思考問題。為學生自主探索做進一步準備。創設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明確建設概念的事實與概念,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實際事物有更加感性的認識,有助于幫助學生建設更加清晰的思路。
二、問題教學法在學生創新思維培養中的應用
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可以重新對物理知識進行構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與想象力。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從而保證學生思維創造能力的連續性和流暢性。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舉一反三、一題多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發散能力[3]。一般情況下,高中生不能夠全面的考慮教師在物理教學課堂中涉及的教學問題,理論題解題思路也不夠清晰,在這種情況之下,物理教師要正確、合理地引導學生加強師生之間的學習活動。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自由分組,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強化學生對問題的認知與理解,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與合作,讓物理問題可以得到綜合全面的解決。例如,在學習能量守恒定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對能量守恒定律進行逆向驗證。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質疑,勇于發現問題,自行解決問題。此時,學生可以采取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例如,植物應用彈簧秤進行實驗驗證,也可以用理論推導的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驗證,這樣不僅工作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基礎,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
三、問題教學法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應用
問題教學法的關鍵是自由探索、自主探索,是讓學生在上課期間和實驗期間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有充足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在實驗課與課堂教學中有充足的時間參與到問題學習中,并不斷地對教師教授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與交流,充分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物理教師在探索教學問題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的物理基礎和解決問題的難易程度確定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課堂時間,對于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課堂自由探索問題的時間也不同。教學問題環節一般是由高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與教師的教學引導程度進一步確定,并對不合適的部分進行有效整理,從而讓學生的自主探索時間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要求與學習發展要求,不斷促進學生自由、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升物理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構建生機活力的教學課堂,幫助學生取得更加良好的物理成績。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與復雜性,物理知識點之間邏輯性不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物理教師應加入實際生活案例與實際問題進行合理引導,提升物理課堂教學趣味性。
參考文獻:
[1]鄔建忠.分層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以《功》的教學為例[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8):87.
[2]沈利英.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以乙醇第一課時教學為例[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08):210-211.
[3]郁宇東.問題驅動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物體的質量”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8(2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