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香
摘要:大班幼小銜接是當前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幼教屬于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是教育的啟蒙階段。如何實現幼兒園大班幼小銜接教育,是當前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重點。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幼小;銜接策略
幼兒園大班生就是馬上升入小學的學生,所以,必須要正確的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幼兒漸漸學會成長,漸漸學會獨自處理些問題,從而為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學業而奠定基礎。
一、滲透小學生活,培養幼兒的熱情
首先,幼兒教師應該在生活與學習習慣方面進行強化和提升,尤其要把幼兒集體的活動時間延長,給他們更多自我提升的空間和間。
其次,在平時教學和創設的環境中,要多講解一些強化思維的重視點,不斷提升他們的適應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繪畫、唱兒歌等,從而慢慢的影響孩子們。
再次,家長應該和幼兒園密切合作,給孩子更多自我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尤其是嚴格的要求他們的時間觀念。在做好初期準備后,可以強化孩子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斷打好他們的基礎。同孩子們進行交流和互動,多給他們以鼓舞和激勵,因為一旦脫離幼兒園,他們將面臨更重的學習任務。
二、從多方面著手強化幼兒能力,為實現幼小銜接做準備
1、教會懂得時間觀念
三十分鐘是幼兒園大班集體活動的時間范圍,活動中,多以游戲為主,主張靜動交替,積極引導幼兒參與相關活動。到了小學階段,一節課的時間大概在40分鐘,課堂上以學習為主,娛樂、活動的時間會縮減,而且需要對課堂紀律嚴格遵守。所以,二者之間在時間方面的差異,很多孩子一時難以適應,因此,這也是需要慢慢引導和滲透的,為了緩解這種狀況,我們可以適當的延長幼兒園集體活動時間,使他們在時間和心理上都能夠有所準備。
2、常規要求和學習習慣的銜接
我們常說,孩子們進入小學學習生涯后,他們也就走進了規則的殿堂,在小學階段,他們需要遵守與熟悉的規則非常多。所以,幼兒園大班老師應該幫助孩子們把優良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建立起來,提升規則認知度,為他們順利的步入小學做好鋪墊。所以,在大班最后一個學期中,幼兒教師需要多向孩子們介紹小學的一些事情,闡述那些小哥哥、小姐姐是怎樣努力學習的情況,從而激發幼兒對小學學習的熱情。在幼兒階段,就需要培養幼兒正確的坐姿、書寫姿勢以及拿筆的方式,對于這些方面的培養,老師要首先進行示范,慢慢讓孩子們模仿,并進行相應的指導與訓練。
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還需要規則方面的嚴格規定。例如,在集體活動時間內,引導孩子們保持注意力的持久性與穩定性;通過興趣濃厚的晨間活動,培養幼兒不遲到、早起的習慣。如果有想上廁所或者喝水的,盡量在活動后去做。集體活動中要培養他們愛聽講,敢發言的習慣;還應該不斷培養孩子們的思維和注意力。學會傾聽別人的說話,有計劃的訓練他們的思維靈敏度以及注意力,例如,開展“猴子學習”、“接龍”等活動,從而把他們的傾聽習慣培養起來。同時,在幼兒面前,老師也應該樹立一定的形象,認真聽取孩子們的發言,不應該打斷他們的講話,在孩子們發言結束后再給出看法和建議。
3、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為做好幼小銜接做準備。
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一環。從大、中、班開始,努力強化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語言方面的知識時,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多聽故事、講述方面的內容,引導他們了解新的作品,學習新的詞匯和語言,然后在教會他們利用小偶劇、看圖說話的方式進行表演,為他們創設更多語言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在教學語言的相關活動中,要扭轉老師“一言堂”講解的方式,而是要給學生更多自我學習的機會。老師可以先拋射問題,引導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思考和提升自己,并鼓舞他們大膽的說出理解和未理解的內容,通過這種方面,能夠把孩子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調動起來。在平時活動中,我們可以設置語言游戲活動,為他們創造更多發表言論的機會。例如,講解孩子們感興趣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變形金剛、熊出沒等)使孩子們更樂于表達和發表言論,從而為養成他們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奠定基礎。但是切記,大班幼兒也是幼兒園學生,不要滲透小學的知識和內容,不要出現小學化教育,這是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定和學生發展規律的。
三、結語
通過把“幼小銜接”的教育實踐活動在幼兒大班教育階段開設起來,能夠發現,有著一定的系統系、關聯性存在于幼小銜接工作中。要求幼兒園、家庭和小學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通過觀察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孩子們能夠發現,他們一開始很難適應小學階段的管轄和規定,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那么,我們為了在前期就做好準備,就應該對大班幼兒做好幼小銜接方面的教育引導,為他們掃除學習道路上的障礙。
參考文獻:
[1]傅衛芬.淺談幼兒園如何做好大班幼兒幼小銜接工作[J].教師教育.2015(08):11-12.
[2]張麗紅.幼兒園大班階段如何開展幼小銜接工作[J].幼教交流.2016(01):876-877.
[3]楊洋.幼小協同,科學銜接——淺談幼兒園大班幼小銜接的策略研究[J].好家長/幼兒教育研究.2016(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