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丹鳳 卜瑞芳 王霞娟 馮晨
[摘要] 目的 血糖波動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retinitis,DR)的相關性研究。方法 選擇該院于2015年2月—2017年3月間接收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對所有患者均進行眼底熒光造影,按照檢查結果劃分為3組,包括A組(非增殖期視網膜病變組,BDR)、B組(增殖期視網膜病變組,PDR)、C組(無視網膜病變組,NDR),選擇結果中具有可比性的132例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其中A組44例、B組45例、C組43例;記錄患者一般資料,為患者提供連續72 h血糖監測,評估3組患者MBG(平均血糖水平)、SDBG(血糖標準差)、MAGE(平均血糖波動幅度)、LAGE(血糖波動最大幅度)。結果 B組患者MBG、SDBG、MAGE、LAGE指標值均高于A組與C組(F=17.060、10.470、31.370、12.530,P<0.05)。而A組患者MBG、SDBG、MAGE、LAGE指標值均高于C組(P<0.05)。結論 血糖波動與DR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相關性,臨床為充分預防DR發生,應在積極控制血糖穩定基礎上重視血糖波動情況。
[關鍵詞] 血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性;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587.2;R77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179-02
DR是眼底改變的一種,具有特異性改變表現,屬糖尿病并發癥類型,根據檢查結果以是否存在視網膜新生血管為標志將其劃分為2種,包括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NPDR)與增殖性視網膜病變(PDR)[1]。導致DR發生原因是因糖尿病發生后,機體胰島素代謝水平異常,糖尿病狀態會影響患者眼組織、血管微循環改變,會逐漸導致眼營養狀態異常,破壞視功能[2]。微血管介于微小動脈與小靜脈之間,負責組織與血液進行物質交換。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導致血液成分改變,長期如此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直接損傷正常血-視網膜屏障,破壞正常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滲漏。DR發生后會導致糖尿病患者致盲、腎功能衰竭[3]。DR主要癥狀為微動脈瘤、出血、滲出等。該文選擇該院于2015年2月—2017年3月間接收的132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分析血糖波動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接收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3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劃分為3組,A組44例,包括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齡在40~80歲,平均為(61.2±6.2)歲;病程時間在2~10年,平均為(5.9±1.0)年。B組45例,包括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齡在42~80歲,平均為(62.0±6.1)歲;病程時間在2~10年,平均為(6.4±0.9)年。C組43例,包括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齡在41~79歲,平均為(61.7±5.9)歲;病程時間在2~10年,平均為(6.9±0.8)年。3組患者疾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確診為2型糖尿病[4];研究取得患者本人同意。
排除標準:需排除合并其它嚴重并發癥患者;排除合并糖尿病酮癥患者;排除肝腎功能異常患者;排除精神異常無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采用雷蘭血糖監測系統為患者提供24 h連續動態血糖監測,連續3 d,血糖監測期間每天輸入4次指血值校正,得出MBG、SDBG:24 h取288個監測值,取平均值;24 h內選擇受試者波動幅度大于1SDBG的血糖波動,計算波動最高值與最低值,取平均值,得出日內MAGE[5]。了解患者24 h內血糖值最大與最小之間的差值,得出LAGE。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評估3組血糖波動程度。B組患者MBG、SDBG、MAGE、LAGE指標值均高于A組與C組(P<0.05)。而A組患者各項指標值均高于C組(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DM)是由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特征為高血糖狀態,患病后需終身用藥控制血糖水平,隨著病程逐步發展,部分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的患者出現并發癥風險較大,發展至后期可能導致糖尿病足與其他嚴重并發癥出現,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威脅,患者生活質量下降[6]。而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是DM的特異性并發癥之一,多發部位以眼部、腎臟等為主,文章研究對象均為DR患者,DR發病機制復雜,是引起患者失明的主要因素,而如何預防與早期干預DR并發癥成為醫護人員共同關心的問題[7]。
該文結果表明B組患者MBG、SDBG、MAGE、LAGE最大幅度指標值均高于A組與C組(P<0.05)。而A組患者各項指標值均高于C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目前臨床針對血糖波動如何影響DM患者視網膜病變發病機制暫無明確概念,但有研究顯示,氧化應激機制可能是重要原因,其中機體血糖波動對DR影響較大;有學者發表觀點稱一定程度上的血糖波動可能會加速DR發生發展,如血糖大幅度波動后可促進視網膜毛細血管細胞凋亡速度[8]。
綜上所述,血糖波動與DR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王程琳.血糖波動與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關系[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5):1868-1869.
[2] 王月欣,陳松,段紅濤,等.不同病程糖尿病增殖型視網膜病變危險因素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33(3):231-235.
[3] 劉紅燕,王巧榮.右美托咪定對老年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玻璃體切除術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影響及其與白細胞介素-18、骨橋蛋白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9):4851-4852.
[4] 生俠,謝青,劉彩霞,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血糖及凝血指標的變化[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12):133-136.
[5] 谷君,鄧文娟,左麗娟,等.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血清Fractalkine與血脂、血糖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1):86-89.
[6] 盧彥,嚴勵,于強,等.2型糖尿病強化治療后的新發生視網膜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33(7):807-812.
[7] 李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6,34(4):329-333.
[8] 金春花,李連喜,李梅芳,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視網膜微血管異常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5):493-497.
(收稿日期: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