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淦 李燕
監利縣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在這里生活的農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其樂無窮。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煤氣、天然氣、電加熱器等普及。自家牲畜養殖規模一縮再縮,秸稈用作燃料、草料逐漸減少。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如此多的秸稈該何去何從?針對這一問題,我和李艷老師帶領學校科技興趣小組學生,于2013年和2018年先后兩度對秸稈焚燒的有關情況展開了調查。
一、調查過程及數據
我們選擇了沿監漢公路的幾個村(廟剅、公道、鐵咀、大潭、網市、碾橋、建新、鐵廟)進行調查。調查總面積約5000畝。先后走訪近300人。調查方法是采取分段、分組調查,先把調查情況記錄下來,最后分析匯總。
1、定點組:小組成員分工包片,沿監漢公路對幾個村定點觀察,對植物種植情況、秸稈焚燒情況逐項統計,認真記錄。
2、實驗組:小組成員取樣樣后到醫院進行化驗、對比,研究秸稈焚燒的危害及影響。
3、采訪組:小組成員事先擬定好問題,進行采訪,并做好記錄。
采訪設計如下問題:(1)你家種植農作物多少畝?(2)你家種植水稻、棉花、玉米、油菜各多少畝?(3)農作物留下的秸稈怎樣處理?(4)秸稈焚燒能為土壤增加肥效嗎?你對比試驗過嗎?(5)焚燒秸稈對環境有什么影響?怎樣保護環境?(6)秸稈焚燒有哪些危害?
二、調查結果統計
根據本地的地理條件,耕地每年種植兩茬農作物,春收小麥和油菜,秋收水稻、玉米和棉花。在調查的5000畝耕地中,2013年有90%的秸稈被焚燒,2018年的秸稈焚燒率不到1%。這是怎么回事呢?
三、調查情況整理
2013年調查情況:
從農民的主觀意識來講:1、認識上錯誤。80%的人錯誤地認為焚燒秸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2、圖省時省力。夏忙季節農時緊張,受土壤墑情、天氣等因素的制約,90%的農民認為要趕種下一茬作物,干脆收割完畢后就直接把秸稈焚燒了事。3、環保意識淡薄。大多數人對秸稈焚燒的危害認識不足。
從外部客觀因素來講:1、秸稈剩余無用。過去,農民常用秸稈建房蔽日遮雨,燒火做飯取暖,養畜積肥還田。如今燃料、草料均派不上用場。2、缺乏正確引導。對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雖然有人提出了解決的辦法,但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具體性,沒有人去做秸稈利用的組織、協調以及轉化工作。3、缺乏處置技術。農民找不到秸稈“變廢為寶”的途徑。
2018年調查情況:
1、強化組織領導,是做好秸桿禁燒工作的重要前提
縣政府領導親督陣,鎮領導靠前指揮,公安部門及鄉鎮派出所通力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秸稈禁燒工作真正扎實有效開展。
2、強化督查巡查,是做好秸桿禁燒工作的有效途徑
為保證禁燒工作取得實效,建立多層次督查巡查監控網絡。縣政府對各督查組工作落實情況進行不定期督查、巡查、暗訪。建立嚴密的縣、鄉鎮、村三級巡查網絡,成立督查組。嚴防死守,盯緊看牢,堵塞漏洞,確保萬無一失。
四、秸稈焚燒的危害分析
危害一: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在焚燒秸稈的過程中,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危害二:引發火災,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秸稈焚燒,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莊附近,一旦引發火災,后果將不堪設想。
危害三: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
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降低,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五、建議與措施
1、機械化秸稈還田
用機械將秸稈打碎,耕作時深翻嚴埋,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將秸稈腐化分解。農作物秸稈還田是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把剩余秸稈用作造紙的原料
農作物秸稈可以用作壓制纖維木材,能彌補木材資源的不足,減少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蓋率,使生態環境向良性發展。
3、用秸稈培育食用菌
將秸稈粉碎后,與其他配料科學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銀耳等食用菌,能有效地解決近幾年食用菌生產迅猛發展與棉籽殼供應不足的矛盾。育菌后的基料經處理后,仍可作為家畜飼料或作肥料還田。
總之,秸桿禁燒和綜合利用涉及到千家萬戶,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社會工程、經濟工程和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在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感召下,我們期待并堅信:荊楚大地更加秀麗,監北天空尤其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