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琢
“王老師,您班有個孩子在那里大吼大叫的,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您快去看看吧!”手中的數學題還沒批改完,就聽到科任老師急促地聲音,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不安的情緒充斥我的內心。
原來,是小強!他平時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也特別樂于為班級服務,每天早早到校后,主動把所有的抹布洗干凈,擦干凈所有窗臺……并利用課余時間教會全班同學如何打掃衛生,這樣的狀況會出現在他身上?!
“小強,你怎么啦?”我關切地問。只見他在那里不停地抽泣,渾身不停地顫抖,一直緊握拳頭,情緒特別激動。我把他領到辦公室,給他倒了杯溫水,他一連喝了好幾杯,心情慢慢平復了!原來,在科任課上,他因不守課堂紀律被老師批評了,他認為自己的本意是想幫助別人,覺得委屈,就向老師吼了兩聲,小嶺在旁邊出于善意提醒他說:“你別發瘋了!”沒想到更加激怒了小強,隨即發生了剛才的一幕。我對兩位同學進行了調解,首先肯定了兩位同學的優點,以及平時為班級做出的貢獻。針對兩位同學我給出了不同的建議,“小強,在課堂上不要大聲嚷嚷,要學著平復自己的心情,課后與老師同學溝通。”“小嶺,善意提醒同學是對的,但要注意措辭。”就這樣,兩位同學都接受了我的建議,握手言和。
經過這件事后,我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可沒想到,這樣的“火爆情況”時有發生,而且是愈演愈烈。他可能會因為同學的一句玩笑話,耿耿于懷,情緒失控;或是有同學到老師這兒告狀,即使不是告他的狀,他也懷疑是同學污蔑自己,心情無法釋懷,對老師、同學充滿敵意;他受不了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戲言,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遇到一點兒事,就覺得受不了,不能寬容任何人。最近一次,他的爆發點居然是針對我,而且比以往來得更猛烈一些。
事情是這樣的:小強同學前段時間得了肺炎,兩周沒有來學校,返校后,醫生建議一周內不要上體育課。于是,我就利用體育課的時間幫他補習功課。有一道題我給小強講了很多遍,他都不認真聽,我看出了他眼中的游離,心思根本不在這兒。我對小強不認真的態度進行了批評,沒想到他更不耐煩了,把書往桌子上一摔,嘴里大聲嚷嚷道:“不會又能怎樣?我就不寫啦!”他在那里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并把教室里的桌子全都推倒,把班里的教具損壞了,但這些似乎還不足以發泄他心中的不滿,他把桌子搬起來又重重的摔在地上。這次任我怎么勸說,他都無法平息心中的怒火。他的塊兒頭很大,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誰都拉不住。以前就算他怎么發脾氣,也沒針對過我,這一次,他的行為讓我特別震驚。他之前的小心結,我都能幫他化解,他還是相信我的。今天,本來是想幫他補習功課的,一片好心,怎么會弄成這樣呢?小強的這副樣子,讓我的心情實在難以平靜。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再批評他,和他硬碰硬,肯定會引發與他更加激烈的沖突,會使他有破罐破摔的心理,下決心與老師對抗。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自己更加下不來臺,有失顏面。
這時,我心里慢慢地冷靜了下來。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恰當了?孩子生病剛好,這時候給他補課是不是不太合適呢?我想好了接下來談話的基調:要使他認識到今天行為的不當,但決不對他發火,決不用批評之言,心平氣和地站在他的立場上,讓他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我站在教室中,觀察著他的一舉一動,看他逐漸平靜下來。我試著慢慢地走近他,柔聲說道:“小強,你是不是身體還有一些不舒服?”正巧送餐阿姨給我們班送來午餐,我接著說:“你先吃點兒東西,吃完咱們再慢慢聊。”我把盒餐放在我的辦公桌上,讓他坐在我的椅子上先吃午飯。他看了我一眼,我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快吃吧,餐盒都打開了,趁熱吃!”他不好意思地說了一句:“謝謝王老師。”等他把飯吃完了,我才開口:“你身體剛好,王老師就給你補課,沒有考慮到你的身體情況,是王老師考慮問題不周,王老師向你道歉。”他聽了,臉立刻紅了,低下了頭。我看出了他內心的歉疚,接著說,“你是班里的一員,王老師不想你掉隊,我得對你們每一位同學負責,你能理解老師嗎?”他點了點頭,說:“王老師,今天是我不對,功課落下這么多,我心里真著急,您為我好我也知道,真對不起,王老師!”“老師原諒你,希望以后有什么問題,要及時跟老師說,不能憋在心里,好嗎?”他點點頭。
從那以后,我每天都會抽時間和他聊聊學習生活情況,耐心聽他傾訴,幫他緩解壓力,調節心情。并與他的家長密切溝通,與家長一起幫他做心理疏導。現在小強的狀況略有好轉,遇到事情時能夠逐漸學著平復自己的心情,他慢慢地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用正確的方式釋放壓力。
愛因斯坦說過:“善于寬容,是教師修養的情感問題,寬容中蘊含的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對自己和教育對象積累了足夠的信心,也浸透了一種對事業、對孩子的誠摯和熱愛。”作為教師,我摯愛我的職業,摯愛我的學生,我愿意和孩子們一起面對他們成長的挫折,幫他們走出成長誤區,成就他們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