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要】禁忌語的語用是中西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在禁忌語的語用中,中西文化差異很大。理解這些差異能夠增強學生對交際文化的敏感度,并且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本文從英漢禁忌語的語用分析看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確保國際交往順利進行。
【關鍵詞】 英漢禁忌語;語用分析;中西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對文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二者間既互相區別,又密切聯系。語言是文化載體,利用語言,得以傳承和體現文化;而文化發展的變化又能促進語言的完善和豐富。禁忌語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普遍文化現象,它指的是社會力圖避諱某些關系、行為或事物。18世紀前,在西方就出現禁忌語。“taboo”一詞就源于波利尼西亞湯加語,當地習俗禁止人們接觸鄙賤或神圣的東西,也禁止人們探討這些事物,而taboo指的就是這種現象,翻譯漢語為“塔布”,也就是“禁忌”。“禁忌”一詞在中國的歷史更為長久。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陰陽家》曾記載:“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由此可見,“禁忌”一詞在漢朝就已經出現在史料典籍中。而《中國禮儀》也指出“人競問禁”的重要性。禁忌語是復雜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體現了人們對自身言行束縛,跟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因素有關。
一、禁忌語的范疇
原始人迷信神教,信仰自然神力,所以原始禁忌語都跟宗教迷信相關。冒犯神靈要遭受懲罰,沾染晦氣就會倒霉。《圣經》“十誡”中就有“不可叫囂耶和華——上帝名;因為叫囂耶和華的,必被耶和華治罪”。因此,正統猶太人禁忌說God,避免被上帝治罪。我國東北長白山重,老虎被看成是神圣的一種動物,自古以來就有“祠虎為神”習俗,將老虎稱為山神爺和山君。很明顯,這些禁忌語都具有蒙昧迷信的色彩。
每一種禁忌語都是在制度文化與社會意識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中世紀的西方存在很多禁規,在當時人的身體部位,如臀部乃至前額、下巴和頸部等都被列為禁忌語。19世紀的歐美,“leg”和“breast”是不能說的,連提也不能提,因此人們選擇了替代語dark meat和white meat。在中國,禮教是封建統治者使用最為頻繁的一種方式,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統治者將很多的禁忌語保存在禮教中,如秦代避秦始皇祖父名諱,改楚為荊,還有避圣人孔丘名諱,如將“丘”改為“邱”。由此,禁忌脫離迷信演變成純粹的禮俗禁規。
二、中西文化在漢英禁忌語語用原則的共同性
1.禁用褻瀆性詞語
西方國家信仰基督,隨便說起上帝都會被認為褻瀆神靈。人們不想使用會觸犯撒旦和上帝的言辭,而改用委婉語。比如撒旦(壞人the Evil)、上帝(全知者the All Knowing)。中國崇拜多神,因而禁忌形式跟內容非常繁雜。據說我國長白山一帶居民有以虎為神習俗,他們避諱直稱虎名,呼“山神爺”;我國安徽有些地方以狐為神,當地人避諱直稱其名,呼“仙姑”等。此外,如坐船時避諱說“翻”,認為這會導致船翻;隨禮忌受鐘、傘等物,因為鐘和終、傘和散諧音;逢年過節時不應褻瀆神靈,比如買財神不能說“買”,要說“請”,商家促銷也說送,不是賣。
2.禁用辱罵性詞語
人類從原始社會跨入到文明新世紀,許多辱罵性詞語,通常是被禁忌的。因為這些詞語通常會令人不愉快,冒犯他人,使人憤怒或引起雙方沖突,這些詞語通常利用動物名稱進行表示,如pig,bitch,swine,cow等。英國議會公布過一份不適于在議會內使用的詞語表,在表上所列詞語都屬辱罵性的詞語,比如fascist,liar,cheeky等。如fuck(他媽的),hell(混蛋),shit(胡扯)等,人們對這些非常敏感。中文:砍頭的、他媽的、該死的等都是需要禁用的。通常情況下,這些單詞都需要禁忌。在現代社會,辱罵性的詞語禁止使用已經變成共識,都提倡禮貌和文明的交流方式,這也體現在各種文化中,人們都追求文明,增強道德修養成為一種共性。為了能夠順利交際,人們都會盡量避免使用辱罵性詞語,避免引起交際中的尷尬。
三、漢英禁忌語語用的中西文化差異性
1.從漢英文學的禁忌語語用透析中西文化差異
(1)13這個數字在東西方國家屬于禁忌,如《鐵臂阿童木》這一電視劇就充分體現了其禁忌。在這個片子中,13日13時13秒被定為世界毀滅日,這體現了不吉利的數字“13”。人們在13日是忌諱出去旅行和結婚的,就算住酒店,也不會選擇13號這個房間。因此,我們在實際交往中要尊重西方的禁忌,盡量用其他事情或語用取代13。但是在中國,13是不需要忌諱的,而是忌諱其他的數字。民間傳說“八仙過海”:何仙姑被龍海龍王的兒子看上了,因此八仙在過海時,他就趁機顛覆渡船,把何仙姑搶走。為了防止再次發生,東南沿海的漁民在出海時,不會駕著七男一女的船出海,以此來避諱八仙過海。這就是東西方在宗教文化差異基礎之上所體現出的文學創作方面的禁忌語語用。
(2)隨著全球經濟化的發展,中國跟世界的聯系開始變得緊密起來,在外國學校有很多中國留學生,在中國也有很多外國留學生。魯迅作為我國有名的文學大家,有很多忠實的讀者,但是其著作中有很多作品不受外國人理解。如阿Q正傳,小尼姑因為阿Q摸了一下他的腦袋,就罵他斷子絕孫,在這里就讓外國學生理解不了。其根源就是他們并不清楚在中國其禁忌語就有“斷子絕孫”,也不懂得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因此,在交往中通常都會牽涉文學方面的禁忌。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文學來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上的禁忌語語用,能夠幫助我們展開正常的交流。
2.從動物習語語用透析漢英禁忌語差異
(1)蝙蝠
蝠與福是詰音,因此在老壽星的畫幅上蝙蝠就成了重要的部分。古人的五福包括“康、壽、寧、德、富”,因此有人將四只紙剪蝙蝠分別貼在“福”字斗方四角上,并稱為五福。在門上貼五福,就是所謂五福臨門。外國人要是不太理解中國習俗,就難以理解蝙蝠為什么是中國人的吉祥物,就像無法理解崇拜龍一樣。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看待動物的觀點也就不同。實際上這是由于語用方面引起的差異。因為蝙蝠和龍在西方屬于不好的動物。在西方日常用語中,如形容詞be bats/batty;as blind as bat等都是負面的形容。因此,了解中西方的動物習慣用語也是非常重要的,送外國人蝙蝠祝福,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中國,這是語用“音代”藝術,但是在西方,就是語用“形代”。因此我們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語語用上的差異性應從多方面來了解。
(2)狗
在西方,狗是人們的好朋友,經常被當作寵物,因此西方人十分反感吃狗肉。Dog在英語中是含貶義、褒義等對半的稱呼。Dog在成語treat some one like a dog中是貶義,但是在習語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中則是褒義詞。對狗,西方人還有其他看法,如,他們若是看到家里走進一條陌生的狗,他們就覺得會交到新朋友了。若是看到有三條白狗,他們就會更開心了,因為他們覺得好運來臨了。狗在漢語中常常是貶義詞,如豬狗不如等。
通過這兩種動物習語的分析,能夠體會到跨文化交際中準確運用動物習語的必要性,合理運用漢英語言中動物習語禁忌才能讓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中西文化差異是非常豐富又十分復雜的問題。英漢禁忌語的語用分析說明人類都存在趨善趨美心理,但這一共同心理卻是由不同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等所驅動的。跨文化的交際中,人們為了尊重對方,實現成功交際,需要了解對方禁忌語,這樣,才能做到語言上的等值,并且做到文化意義上的等值,才可以在跨文化的交際中揮灑自如、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 夏天. 對外漢語教學中中西方語言禁忌現象分析[D] .蘇州:蘇州大學,2014.
[2] 趙一丁.從英漢詛咒語看中西文化差異[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8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