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萍
【摘要】文章針對目前幼兒園區域活動存在的對幼兒控制過嚴、自主性不高、發展方向過于單一等問題,從環境、選區、材料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環境;選區;材料
學習性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這種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孩子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并從中獲得成功和滿足。本文針對目前幼兒園區域活動存在的對幼兒控制過嚴、自主性不高、發展方向過于單一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我的游戲我做主之環境篇
學習型區域活動主要是讓幼兒獲得更多的認知經驗與生活經驗,需要個體獨立地探索,自主地學習。因此打造一個安靜、布局合理的活動環境是開展學習型區域的前提。
1.全面規劃布局
在設置時,我們充分考慮每個區角的獨立性以及區角與區角間的聯系性。這樣不僅能保持通道的流暢,同時也便于教師縱觀全局。熱鬧的區域和安靜的區域分隔開來,使孩子們在活動中互不影響。另外充分考慮孩子們在活動中的便利,如生活區設置在有插座的地方,這樣便于孩子們進行一些需要用到電的活動;美工區設置在有墻面的地方,這樣便于孩子們就近展示自己的美工作品等等。區域設置得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孩子在活動中的自主性。
2.有效利用空間
在教室的中間,有一塊很大的空間,這是孩子們進行集體活動時的區域,但是在游戲的時候就空出來,于是我們就將這中間的區域用屏風做隔斷,打造了一個小型建構區。空間的有效利用帶來了活動內容的豐富,賦予了孩子更多的活動機會。
另外,我們還通過墻面、桌面和柜子的組合,給幼兒打造了一個多元化的活動空間,為孩子進行區域化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我的游戲我做主之選區篇
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讓幼兒擁有真正的自主,就要從讓他們自主地決定“我想玩什么,怎么玩,和誰一起玩”,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開始。在開學初我們設計了一個“今天我想玩……”的進區牌,為體現孩子真正的自主,我們從材料上做文章。
1.自主選區
每人一本游戲本。游戲本上設置了周次,游戲內容。如:每周玩三次游戲,那么游戲本上就要畫上三個不同的區角標記。
2.自主控制進區人數
掛鉤暗示,例如:生活區每次可以有4位小朋友同時游戲,那么就在生活區標記牌后設置4個掛鉤,小朋友將自己的游戲本掛上去,掛鉤掛滿其他小朋友就只能選擇其他區角。
3.自主收歸
分類框,每個框上貼上數字,小朋友游戲結束后將自己的游戲本拿下來放入自己所在座位數的那個框中,例如:自己是第3組的,游戲本就放在數字3的框中,這樣便于孩子的取放。最后還在孩子的要求下投放了提示牌,第幾周第幾次寫在提示牌上,孩子自己根據提示牌在游戲本上進行周次記錄。
三、我的游戲我做主之材料篇
材料是幼兒開展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幼兒建構知識的依托。區角中投放有效的材料、合適的材料可以促使幼兒獨立、自信、自主等個性品質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主動探索和學習中得以實現。
1.材料——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中國娃》主題中,孩子帶來了一張中國地圖,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于是在區角游戲時我們就投放了《各地娃娃到北京》的操作紙,這是一份讓孩子們用各種工具來進行測量的材料。當孩子們拿到這張操作紙時遇到了困難。但是我們并沒有第一時間去幫助孩子,而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與操作紙進行互動,從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一:
記錄表上都是文字,孩子看不懂要求,如果不同的孩子去游戲就必須多次給他們進行講解。
解決辦法:
孩子們在文字下面畫上了相應的圖畫,這樣就知道使用何種工具來進行測量了。
問題二:
四條線路:南京——北京;拉薩——北京;長春——北京;烏魯木齊——北京。孩子們在密密麻麻的地圖上尋找起來很困難。
解決辦法:
孩子們讓我把這四條線路的終始點城市找出來,然后用記號筆把這四個城市和北京連接起來,這樣就能在標記出來的線路上進行測量,省去了每次尋找的麻煩。
問題三:
記錄表上“南京——北京”和地圖上的“南京——北京”匹配不起來,因為都是文字,孩子們不知道自己測量的是哪一條線路,不知道記錄在哪個格子里。
解決辦法:
孩子們在每個城市旁邊用特產做了標記,如“北京用糖葫蘆表示,南京用鴨子表示;長春用人參表示;拉薩用藏刀表示;烏魯木齊用棗子表示”,這樣孩子們就知道自己測量的是哪一條路線了,然后又在記錄表和地圖的四條線路上分別用數字“1、2、3、4”表示,這樣孩子們就知道自己測量的線路記錄在哪個格子里了。
一張地圖、一份操作紙。兩份不加修飾的材料拋給孩子一個個的問題,孩子在操作中發現問題,通過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將一個個問題解決。在此過程中,引發了孩子對地方特產的了解、知道了數字匹配等等。材料的提供給了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間。
2.材料——引發孩子的深度學習
大班的孩子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欲望,他們已經不能滿足于老師教給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還想知道“怎么來的?”“用什么做的?”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希望是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到。因此,區域材料的投放需具有引導性。但材料的引導性不是教師的語言指點,更不是教師代替幼兒操作,而是內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線索。
如在生活區提供了電子秤后引發了孩子的一系列活動。
首先孩子們探索如何使用電子秤,如何識別電子秤上顯示的數字,接著將制作豆漿的材料分別稱重記錄。
之后孩子們突發奇想說:“老師,我們把這個豆漿送給別人吃吧,這樣就有更多的人品嘗到我們制作的甜美豆漿。”于是,孩子們收集了飲料瓶,然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又制作起了標簽紙,上面分別記錄了所用材料的多少,以及這個瓶子中豆漿的重量等。
最后,孩子們就變身成快遞小哥在園內一路派送豆漿。“你好,這是我們制作的豆漿,我們的豆漿是由紅豆、綠豆、黃豆做成的,最后放了白糖,很甜的。”“這是簽收單,請簽上你的名字。”
電子秤這一材料的投入使原本的豆漿制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從班級走向校園,他們將豆漿制作這個單一的游戲擴展到了外賣、標簽制作等更深入的游戲中。
區域化學習我們正在進行中,這種學習能讓孩子更自由、自主地探索,能充分以幼兒為主體,充分尊重幼兒。在開展的過程中我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學習型區域活動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我們將在以后的教育實踐中,對區域活動做進一步的關注和探究,使之更趨于完善,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全面促進幼兒的發展,使區域活動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游戲樂園。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幼兒園課程)[M].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幼兒園區域活動新論:一種生態學的視角[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堂教師指導用書(大班)[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馮曉霞. 活動區的創設、利用與活動指導[J]. 學習資料,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