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梅
【摘要】本文結(jié)合相關學習理論,對將“英語流利說”與“英語趣配音”兩款手機App應用于高職公共英語口語教學進行實證研究,選擇對照班與實驗班進行教學實驗,然后對實驗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最終得出實驗結(jié)論:兩款App在高職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方式與學習興趣、學習信心與主動性均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關鍵詞】英語流利說;英語趣配音;口語教學;實證研究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資助,課題編號:SCWYH17-01。
一、理論依據(jù)
非正式學習理論強調(diào)由學習者自我發(fā)起、自我調(diào)控、自我負責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發(fā)生,手機App的便捷性與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優(yōu)勢為非正式學習的實現(xiàn)提供便利。
根據(jù)情境認知理論,教學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主體,在真實的情境中安排語言教學與練習活動,“英語趣配音”軟件里海量影視片段資源可以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缺乏語境的不足。Diane Haager et al.提出好的教學設計應具備以下因素:符合學生的語言基礎與需求,能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助其減少學習焦慮[1]。混合式學習理論強調(diào)應將傳統(tǒng)教育學方式的優(yōu)勢和e-Learning的優(yōu)勢相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和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認知過程的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該理論思想指導下,本設計將“英語流利說”與“英語趣配音”兩款手機App應用于實驗班級的口語教學與練習過程,既能發(fā)揮e-Learning的優(yōu)勢,又將傳統(tǒng)教學與之結(jié)合。
二、研究過程
選定對照班與實驗班,并以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了解實驗班學生對將“英語流利說”與“英語趣配音”兩款手機App應用于口語教學的態(tài)度,進一步確定了本研究的可行性。然后通過實驗研究法,在實驗班進行將這兩款手機App應用于口語教學的實驗,為期16周,共32課時,實驗前后分別對對照班和實驗班進行前測與后測。最后對實驗班學生就實驗效果與建議進行訪談,分析問卷與訪談結(jié)果,匯總并對比分析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前后測數(shù)據(jù),最后得出研究結(jié)論。
三、實驗班單元教學設計案例
1.教學單元:Unit 7 Leisure Time——Talking about Movies
2. 學生對象:廣告2班
3. 教學內(nèi)容:Talking about Movies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掌握與電影有關的詞匯與句型。
能力目標:(1)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2)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3)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用英語談論與電影有關話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1)培養(yǎng)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興趣;(2)增強學生開口說英語的信心。
5. 教學重點:與電影有關的生詞短語和句型
6. 教學難點:在真實情境中談論有關電影的細節(jié)
7. 教輔用具:智能手機,“英語流利說”與“英語趣配音”軟件,多媒體教學設備
8. 課時數(shù):2課時(每課時45分鐘)
9. 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情境式教學
10. 教學流程
課前:
(1)教師在班級QQ群發(fā)布自學課程任務“看電影”,并推薦相關課程“關于電影”“電影小對話”“史無前例的電影”,要求學生利用“英語流利說”對“看電影”課程進行課前自我學習,錄音并完成闖關任務,分享打卡與闖關記錄,對自學情況進行自我評價;教師鼓勵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推薦的其他相關課程進行學習但不做硬性要求。(2)學生自學完畢,進行自我分組(限定小組成員6人以內(nèi)),將在“英語流利說”課程中學習到的生詞與句型表達進行匯總并制作小組學習匯報PPT。(3)學生就上一單元話題進行自設情境對話準備。
課中(90分鐘):
(1)教師隨機抽取3組小組成員進行前一單元話題自設情境對話表演,教師點評指導并鼓勵學生參與點評助其相互學習(10分鐘)。(2)教師公布展示上一單元最佳配音作品與部分有代表性的學生配音作品,并對作品做點評指導(10分鐘)。(3)學生小組成員代表上臺匯報展示學習成果匯總PPT,面對全班對課前通過“英語流利說”所學有關電影詞匯與句型進行講解(15分鐘)。(4)教師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點評并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對相關句型與知識點進行補充。師生打開“英語流利說”App,教師對指定課前學習課程進行對話語境分析,句型使用方式與跨文化知識等進行補充講解(20分鐘)。(5)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教材中的對話,教師參與監(jiān)控指導(15分鐘)。(6)教師播放錄音,學生進行教材對話跟讀訓練(10分鐘)。(7)學生就教材練習中的情境進行課堂對話練習(10分鐘)。
課后:
(1)教師發(fā)布配音任務“帶你看電影”,要求學生利用“英語趣配音”完成配音任務。同時教師推薦與本話題有關的配音視頻“電影”“電影怎么樣啊”“電影院不再是以前的電影院了”“看電影該去哪兒”“去看電影”等,鼓勵學生在完成指定配音任務后根據(jù)實際進行拓展配音練習,學生也可根據(jù)自身興趣愛好在“英語趣配音”里選擇相關配音視頻進行練習,拓展配音練習部分不作硬性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學習條件和情況自主選擇是否進行拓展配音練習。(2)學生完成指定配音任務或拓展任務后,分享到趣配音平臺與班級QQ群參與互動,教師對其作品進行線上單獨點評指導并鼓勵學生繼續(xù)學習與進步。(3)教師下載學生配音作品存檔,并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下一次課上進行展示點評。(4)學生分組,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自設情境,進行情景對話準備。(5)學生投票選擇最佳配音作品與前一次課最佳小組匯報。
11. 教學評價:本課程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jié)性評價相結(jié)合的方式,終結(jié)性評價在學期課程結(jié)束后通過后測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采取形成性評價。教師根據(jù)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的表現(xiàn),包括利用“英語流利說”學習時長,完成課程數(shù),闖關記錄等(占平時成績比例35%),對學生的小組學習與匯報表現(xiàn)(占平時成績比例30%),及學生的配音作品及情境對話(占平時成績比例35%)進行打分記錄平時成績。
12. 教學反思
成效:日常生活中,學生對電影及相關話題比較熟悉,通過本單元學習,大部分學生對電影類型以及涉及電影的基本詞匯與句型掌握較好,能在現(xiàn)實語境中簡單談論有關電影、導演與演員等信息,基本能對相關電影情節(jié)進行描述。從學生匯報,情景對話與PPT展示中可看出學生小組團隊協(xié)作較成功。所有學生均按時完成教師指定的使用App輔助課前自學任務與課后配音任務,有約一半的同學還進行了自學課程補充或配音任務補充,教學反饋較好。
不足:部分學生對某些單詞的發(fā)音仍有欠缺,小組匯報中部分學生代表的表達能力仍待進一步加強,部分學生配音在角色感情拿捏、語速節(jié)奏與情境對話中的肢體語言表達等方面仍有較大改進空間。
四、前后測與訪談分析
通過前測試題檢測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當前的口語水平,測試試題與測試方式,評分標準與測試過程均相同。Jack C. Richards強調(diào):口語水平測試不僅要測試說話者的語音語調(diào)和語言知識表達本身,還應測試說話者是否能在特定情境中達到語言的交際功能[2]。因此,結(jié)合教學班級學生實際,筆者設計的前后測試題分為兩部分:話題陳述與情境對話,分別側(cè)重檢測學生的語音語調(diào),詞匯句型與邏輯觀點表達,語言流暢度與情境交際能力。
前測結(jié)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學情相似。實驗后測表明,實驗班口語成績上升幅度比對照班更大。最后,所有參與訪談學生均認為“英語流利說”與“英語趣配音”手機軟件對其口語水平提高有幫助,85.2%的學生認為效果明顯。
五、研究結(jié)論
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將智能手機App“英語流利說”與“英語趣配音”應用于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提高學習效果均具有可行性。“英語流利說”擁有豐富的免費語音課程資源,涉及面廣,難度逐層遞進;并擁有詞典與學習記錄功能、優(yōu)秀的語音識別技術(shù)與評分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輕松實現(xiàn)人機互動;其打卡與闖關游戲設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英語趣配音”則擁有海量視頻資源,各類短小精干的視頻資源讓語言在大量真實的語境中出現(xiàn),配音練習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兩款App的功能互相補充,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得到良好的學習體驗。
調(diào)查研究與實證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通過手機App輔助口語教學實驗,實驗班學生比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對照班學生在口語能力提高方面進步更大,實驗班教學效果更佳。兩款App在教學中的應用對實驗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學習信心與主動性等方面均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Haager, D., J. K. Klingner & T. C. Aceves. (2010). How to Teach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Inc.
[2]Richards, J. C. (2008). Teach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