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平 曹丁
【摘要】地理復習課與新授課相比較,教學目標、內容和方式等差異顯著,文章試從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提高復習課堂的有效性,如架構知識體系,心中有“泰山”;品讀高考原題,腦海有“曲徑”;繪制心理地圖,眼里有“乾坤”;強化能力訓練,思緒如“泉涌”。
【關鍵詞】知識體系;心理地圖;能力訓練
一、架構知識體系,心中識“泰山”
近年學業水平測試在試題設計上由過去的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題在書外,理在書中。試題設計以基礎知識為載體,所以在復習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教師要關注學科新發展、新的課程標準和新教材,認真研究當年的測試說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系統知識點,并以章節為單元架構知識結構,使知識點有機聯系而構成整體,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心理學理論認為:結構化的知識易儲備在人們智力記憶之中,無結構化零散的知識易遺忘。因此,教師在復習中就要科學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即通過判斷、分析、歸納、演繹、比較、分類、總結、概括、推理等思維活動架構知識體系。經過這一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規律,夯實基礎,還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同時也可以發現問題,彌補漏洞,糾正錯誤。如《地球的運動》中黃赤交角及影響,在復習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歸納整理如下知識結構:
架構知識結構可以有多種形式, 也可以按照學業水平測試能力要求,設計應用習題,構建知識模塊,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結合與轉化,形成“應用模塊結構”,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鞏固理解和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知識遷移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二、品味高考原題,腦海有“曲徑”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準備學業水平測試也是如此。歷年的學業水平測試試題是最典型的教學素材,需反復品讀,品味出學業水平測試的真諦。
1.品味學業水平測試考什么
應對學業水平測試考查,我們平時復習要調整教學的方式和關注的視度,復習要有針對性。測試說明中雖有各個知識點和能力的要求,但沒有考查方式和角度具體化,而這一點恰恰是復習過程中不可回避的。歷年學業水平測試通常從知識點什么角度設題的?目前還有哪些角度沒有考過?在復習過程中需要思考。如復習氣候內容時,查看近幾年的高考原題,發現氣候類型的判斷是重點和熱點,因此復習中要注重從不同角度歸納氣候判斷的類型和方法。氣候類型的判斷可根據圖形、資料、地理位置、風向等確定,關注特殊、重點地區的氣候類型復習。多品味知識點和能力點的命題角度,把握學業水平測試命題的方向。
2.品味學業水平測試怎么考
在復習每個考點時,研究該考點的歷年學業水平測試題,認真揣摩命題者的意圖,找出試題命題的規律。迷惑性很強的試題要認真剖析,做到舉一反三解決相似問題。如學業水平測試對氣候知識點的考查,經常設計一些學生慣性思維的“陷阱”。如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我們平時都說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但有圖文資料時,須結合圖中信息,如1月均溫在100C附近,得出冬季溫和;7月均溫低于200C,同樣得出夏季溫和,而不能稱為炎熱。只能答 “夏季溫和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才可得分。因此復習中要教會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提高解題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三、繪制心理地圖,眼里現“乾坤”
地圖是地理獨有的知識載體,會繪制心理地圖就有地理“乾坤”。近年學業水平測試緊緊圍繞“熟練使用和說明各類圖表,并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識記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和空間位置”等能力要求命題。所以教師在高三復習中不僅要指導學生讀圖,而且還要指導學生繪制心理地圖。所謂心理地圖即包含著各種地理信息的地圖在人腦中形成表象。建立心理地圖有利于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結構、空間形狀、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演變和發展在學生頭腦中清晰再現,也有利于學生獲得一種比較穩定的地域知識結構,實現文字與圖像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圖文轉換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空間感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臻g思維能力的考查主要包含以下幾項內容:各類地圖的判讀、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大氣的運動和變化、水循環示意圖、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圖、自然帶的分布圖、人口再生產模式圖、城市地域結構示意圖等。培養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的空間思維能力,重在教師的指導,重在方法和訓練。例如:在復習中國區域空間定位內容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指導學生讀圖識圖并建立心理地圖。(1)粗化階段:是讓學生感知中國行政疆域的空間跨越范圍,主要觀察中國疆域的四端點和重要經緯線如120°E、90°E、30°N、北回歸線等。讓學生在空白中國地圖上繪制出主要經緯線。(2)細化階段:在前面粗化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重要經緯線穿越中國疆域的具體位置,穿越哪些地理事物。 (3)深化階段:有了前兩步的基礎,學生基本掌握了中國行政疆域的空間定位能力,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心理地圖。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化局部區域。如西北荒漠化防治復習,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熟悉西北地區的經緯位置,自東向西依次有哪些氣候類型和植被類型?對應的農業活動有哪些?再進一步指導學生思考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逐步深入探索思考而形成的心理地圖,不僅有助于學生記憶一些地理空間要素的分布,還有助于學生掌握地理要素的空間結構和發展變化的內在聯系。
四、強化能力訓練,思緒如“泉涌”
學業水平測試往往設置新情境來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具備答題思路和技巧,才能順利解決問題。這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通過有效訓練促進良好的思維方式的形成。
1.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在建立完整地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總結歸納地理原理、規律。教師可以設計具有一定思維深度和廣度的問題來進行有效訓練,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例如從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交通條件四方面簡要評價江蘇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面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地理位置要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區域位置幾方面考慮;自然資源要從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生物資源等方面分析;人力資源要從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方面考慮;交通條件要從運輸方式、運輸網絡、交通通達性等方面分析;最后還要從有利、不利兩個方面綜合闡述。
2.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加強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問題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來訓練解題思路,提高應變能力,研究各種可能造成知識負遷移的因素,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如繪出一組等值線圖,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變換條件,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1)假定為等高線圖,判斷山脊、山谷;(2)假定為等壓線圖,判斷高壓脊、低壓槽;(3)假定為等溫線圖,判斷是何種洋流影響所致,或是何種地形影響所致;(4)假定是等降水量線、等震線圖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善于總結解題思路和規律。
3.積累科學的解題方法和技能
通過分類訓練(審題、選擇、讀圖、計算、材料),指導學生總結解答每一類問題的基本思路,養成良好的答題技能。如審題能力的養成,教師可以進行專題復習、專項訓練,指導學生總結審題的方法、規律??梢钥偨Y為:審讀試題中所有信息,抓住關鍵詞、限制條件、時間、地點、地理背景等。選擇題一般可以用直選法、優選法、推理法、排除法等方法解決。讀圖題,要緊扣圖名、圖例和注記,坐標中單位、數據、箭頭等。材料題,仔細閱讀材料,提取科學準確的信息,答案要緊扣材料,但又不是材料內容的簡單堆砌和照抄,而是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原理經過分析得出結論。答題的最基本要求是全面、準確、具體、簡練四個方面。全面與否的關鍵在于知識結構,綜合、完整的知識結構能給答題提供清晰、全面的思路。準確與否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會使用地理專用名詞和術語。具體而不空泛的要領在于能結合問題實際分析回答。簡練不僅能夠突出重點,還能節約寶貴的時間。在明確要求的基礎上要經常訓練,對學生在表達方面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和正確引導,最終達到會答、答全、答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