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
摘 要:2016年12月16日公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昭示著在財務行業舉足輕重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退出歷史的舞臺。這一變化,對于千萬的持證人員以及正在或者將要積極備考的人員來說,都無疑是困惑與未知。然而,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取消其實并不是偶然事件,存在著許多的必然因素。目前會計行業從業者供大于求,行業準入門檻低,想要會計行業的結構調整到更加合理的比例,這一政策變革是必要的步驟,亟需要培養更多的管理會計人才。
關鍵詞:管理會計、復合型、轉型升級
一、當前會計行業結構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當前的會計行業結構可以說是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底層人員過多,從事著單一、高度重復的基礎核算工作,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而塔尖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極度稀缺。目前持會計從業資格證人員1300余萬,暫且不說金字塔尖端的注冊會計師人數23.5萬、高級會計師12.5萬,就連初級會計師人數也和從業者相差甚遠,404.4萬人,僅會計從業資格證三分之一不到,中級會計師168.7萬人,更是僅過十分之一。由此可見會計行業層級分化特別嚴重,越往上層人數呈幾何倍數減少。其實在1300多萬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擁有者中,能夠真正走上會計行業的人所占比率并不高,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經選擇了轉行,所以說現在的會計行業結構是很不合理的,想要取得更好的發展還是要向管理型人才轉型,這就不得不提近年來財務界大熱的一詞——管理會計。
1.什么是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又被稱作“內部報告會計”,指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創造企業價值,會計人員通過系列的、體系化的專門方法,利用會計基礎數據資料及其他各項輔助資料進行深層次加工處理、整理和報告,使管理層能夠據此對生產經營、投融資決策等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并幫助管理層做出各項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管理會計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會計的核心概念中,價值的創造與維護是最為重要的兩點。基于此,管理會計是企業戰略、業務和財務整合的最有效工具。
2.管理會計與傳統的財務會計的區別
一是財務會計注重過去,管理會計注重未來。財務會計注重事后監督,在于反應過去,重在核算,效益較低。通常以財務報表為載體處理已發生的財務信息,注重事后監管的思維方式;而管理會計相對更側重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管理以及規劃戰略,能夠規劃未來,重在分析與控制,效益較高。傾向于支持決策等全過程管理,其中的重要一環戰略管理,更是被列入財政部下發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第一篇章。
二是財務會計必須遵循會計準則進行賬務處理,而管理會計側重于商業邏輯分析。企業財務報表作為企業對外傳遞財務信息的窗口,為保證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可理解性及可比性等質量要求,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必然需要按照統一的會計準則進行編制。否則,在巨額利益的驅動之下,作為編制報表的企業管理者,很容易通過操縱財務報表來誤導外部投資者。而管理會計報表與前者的差別主要在于報表的使用者是企業的管理者,由于這一行為屬于企業內部管理行為,因此不需要遵照會計準則,也不需要接受公眾及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管理會計側重于符合商業邏輯關系、經營管理,其旨在更好地為企業發展與商務決策提供支持。
三是財務會計強調信息的精確性,而管理會計強調信息的相關性。財務信息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對于決策的價值,而有價值的財務信息通常需要同時具備兩個質量條件:精確性和相關性。會計準則往往要求我們確保信息的真實可靠,保證精確性,更多地要求我們采用歷史信息來核算,以確保準確性,而管理會計則是更加注重信息的相關性,管理會計運用各項財務管理工具,預測財務數據來描述未來的經營情況,對決策起支持作用。但管理者要清晰的認識到,哪怕是通過再科學的手段以及數據模型進行的預測,終歸是預測,所得出的結論數據或多或少是不準確的,是存在偏差的,管理會計所能做的也只是不斷提升預測能力,盡可能的保證信息合理準確。
四是財務會計的特征是單一性,而管理會計的特征是復合性。由于財務會計事后監督的特征,以及僅靠憑證就可以完成報表出具工作的特點,決定了它并不會參與到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表現出它的單一性。而管理會計全過程管理的特征,使其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再簡單的是財務報表,還有戰略方面,投融資決策方面,預算方面,甚至是績效考核方面,這就體現了管理會計的多元化以及復合性。
二、目前管理會計體系存在的問題
1.管理會計理論研究滯后
從目前管理會計在國內的發展現狀來看,管理會計方面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還需要更深入、更成體系的研究工作。管理目標不明確、管理方式及方法欠缺、管理對象模糊、管理權責不清晰等問題尚存,管理理念及管理能力也表現出滯后現象,具體表現為企業管理者多數著眼于當前的實際發展現狀,注重短期效益,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及可持續性經營問題未能展開相應的思考與研究,未給予其足夠的關注度。因此,對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深入探究工作勢在必行,力爭確保企業實現長期價值最大化及可持續良性發展。
2.管理會計尚未形成獨立主體
在現行的會計體系內,管理會計概念與責任會計、成本會計的內容存在相互重疊與交叉內容,關于管理會計是否應作為一個獨立主體也存在較大的爭議。目前主要的爭議觀點是認為管理會計應當作為成本會計的附屬,它是由成本會計所發展演變而來,應當將其滲透到成本與責任管理等會計科目中。然而構建管理會計體系,必然需要將管理會計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獨立出來,將其作為與責任、成本等會計項目平行的學科來定義。
3.企業管理者對于管理會計認識及重視嚴重不足
管理會計作為新興學科,尚未被普遍接受,部分管理者受限于所涉獵領域,對于財務知識體系了解有限,進而對管理會計認識嚴重不足。而恰好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能否發揮其效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企業的管理者是否能夠有效加以應用。
在我國部分管理者及決策者完全以短期利益為導向,不注重長期利益及企業的可持續良性發展,這本身就與管理會計的出發點與關注點相悖,前者強調結果導向及短期效應,后者強調過程導向及可持續發展,二者之間的差異可以說是不可調節的。因此,部分管理者可能是對于管理會計的了解不夠,另一部分可能是明知道管理會計體系是能夠幫助企業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但為了快速實現個人的短期利益,故意忽略其在企業的實踐與應用。
4.財務人員素質水平普遍不滿足管理會計需求
以人為本,人才是體系的中心。由于管理會計體系強調財務、業務相融合,對于數據分析能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凝練出對于企業經營決策最有指導意義的數據,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管理會計體系與互聯網思維相融合,對于從事管理會計的人員的素質要求可以說是更高了。熟悉、精通會計準則、賬務處理是最基本的門檻,此外還要掌握宏觀經濟環境、產業環境、競爭環境等,能夠應用PEST模型、五力模型等工具進行外部環境分析;運用價值鏈分析、波士頓矩陣等進行內部環境分析;運用SWOT分析進行綜合分析,依據各項基礎資料,采用各類輔助分析工具,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總結及趨勢預測,制定企業整體戰略規劃。目前國內僅注冊會計師培養模式與之契合度相對較高,但從數據上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注協非執業會員共有131633人,相比會計從業人員可以說數量相當有限,基于此,人員的限制也是管理會計在企業中沒有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完善管理會計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管理會計理論研究
面對日趨完善的經濟環境、不斷加劇的市場化競爭,企業經營戰略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對于管理會計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了。傳統會計主要采用靜態分析方式對過去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按照準則標準形成對外報送財務報表,然而,這樣的形式已經很難再適用于當今的實際發展需求了,要在此基礎上,加強理論研究,加強動態全過程分析方法,對實際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狀況及時做出應對,隨時根據環境變化及時幫助制定整體快速行動和應變策略。可將企業遇到的矛盾及困難迅速予以有效解決,從而為企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信息。
2.提高人員素質
要保障企業管理會計的良性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障管理會計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自身具備能夠與管理會計從事相關工作相匹配的職業能力與專業技能,才能確保管理會計工作順利開展,更好的應用于企業管理中,為管理層決策提供更有效的會計信息,促進企業管理會計的良性、健康發展,同時也能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價值。
3.加快信息化、大數據應用的步伐
信息化應用于財務很有限,僅用于簡單重復工作,而管理會計需求綜合信息,包括:行業和競爭對手的分析、外部經濟環境等信息。這些信息收集、整理都需要強有力的信息化作為支撐,信息化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將為管理會計提供前所未有的高技術基礎。
會計行業未來更多需要的不是單純的賬房先生,作為一名會計人不要滿足于簡簡單單弄懂公司賬務,記好財務數據、做好報表。作為優秀的財務人員,應該從自己的專業出發,逐層解剖企業的財務報告,逐步調整原始形態的財務數據,轉化為客觀的評價企業業績和發展前景的有用的數據,最終讓數據形成決策的基礎。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智能化、AI漸漸深入我們的生活點滴之中,德勤機器人的上線等現象說明會計行業也不斷地趨于智能化,在未來一些基礎的會計崗位甚至將會被“機器”所替代。所以要在會計行業站穩腳跟,就要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鍛煉自己的管理能力,向管理會計層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