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銳
為瀕臨絕境的病友帶來福音的人,怎么就成了犯罪嫌疑人?患者心目中有顯著療效的良藥,為什么卻成了法律意義上的假藥?翟一平的遭遇,不但具有巨大的敘述張力,更促人思考:法律在堅持底線的同時,如何正視人的生存困境和人性訴求。
真正的假藥是沒有效果的,甚至會帶來危害作用。沒列入監管部門藥品名錄或沒有經過相關審批的藥,是法律層面上的假藥,但不等于是客觀事實上的假藥。如果以現行法律條文將其“一刀切”視為假藥予以懲處,有欠公平正義。實際上,監管對假藥的界定并非一成不變。現行法規將未經批準或檢驗進口的藥認定為假藥,值得重新審視。
常言道,法律不外乎人情。這不是說要以人情干預法律,而是說法律不會超脫出人類的情感和倫理之外。在關乎救死扶傷、人命關天的進口藥代購案件中,執行法律要充分權衡可能會帶來的現實影響和社會后果。既要保持法律的剛性,也不要忽視了人性和人的道德情感。希望司法機關能最終作出公正合理、裨益社會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