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鳳華,張 宏,史麗娟,趙 劍*
(1.長春大學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2.陸軍裝甲兵學院士官學校,吉林 長春 130117;3.長春大學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高等院校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以下簡稱“教研團隊”),是高等學校履行“人才培養、發展技術、服務社會”職責任務的主體力量。以教研團隊建設為平臺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升師德教風,孕育高水平研究成果,已成為院校提升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教育部《質量工程》提出,“要通過團隊的建設,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研討和經驗交流,探索教學團隊在組織架構運行機制、監督約束機制等方面的運行模式。”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承擔著學校各相關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和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實踐任務。人才培養的指向性強,針對相關專業需求,開展計算機技術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培養計算機人才的特征明確。在學校本科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學科研研團隊作為一種高效的工作組織方式,是發揮集體優勢、精誠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徑。針對計算機科學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各領域的深入應用,如何結合計算機學科教學的特點,發揮教研團隊在院、系教學建設中的作用;如何發揮教研團隊優勢、促進教學與科研相長、提升計算機學科專業水平;如何“和諧”地整合資源、發揮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建立長效合理的教研團隊運行機制等一系列問題,都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示范性、創造性、多元性的特征,教學效果具有長期性、社會性、遲效性[1]的特點,這決定了高校教研團隊有別于單純的科研團隊或社會企業團隊。當前,高校教研團隊建設在頂層建設和運行管理層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教研團隊建設目標明確但成果評價顯現度不高;教研團隊成員個體能力強但參與度不高;教研團隊重成本投入,缺乏非物質性凝聚手段的建設;教研團隊與現行組織單元相約束缺乏現實載體的承載,教研團隊評估績效考核自我封閉,缺乏院校行政部門參與,同時教研團隊內部還存在著標準不清晰、舉措不系統、系統不配套等問題。從高等教育職責使命出發,以“集體是教育的工具[2]”為理念,充分發揮教研團隊作為教師間緘默知識轉化的紐帶作用,研究高校教研團隊建設的頂層設計、建設內容、建設載體、評價方式以及團隊組織形式和內部運行機制,提出可行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探索教研團隊建設的途徑和方法,為應用型高校團隊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采取比較研究和資料查閱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梳理總結其他高等院校團隊建設的理念和經驗,從高等教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任務,尤其是從教學工作的示范性、創造性、多元性,教學效果的長期性、社會性、遲效性和模糊性[3-4]的特點出發,以“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為理念,結合教育教學水平、師資力量狀況、人才培養現狀,確立教研團隊建設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明確為什么需要團隊建設、組建什么樣的團隊、教研團隊組成的基本特征,論證教研團隊應具備的能力目標內涵,形成專業教研團隊建設的頂層設計。重點研究解決5個問題:教研團隊價值定位;團隊組建的戰略與措施;以應用型建設為導向,形成雙師型的教研團隊;強調學生參與式的教研團隊設計;建立與行政部門協作管理的教研團隊[5-6]。
采取調查研究與專家咨詢相結合的方式,以教研團隊建設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為出發點,分析專業學科教育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現狀,明確教研團隊建設的主體任務和建設管理重點,結合專業學科教學的特點,適應不同專業要求,研究教研團隊不同發展階段的團隊建設策略與措施。分析團隊架構和任務體系的內在關聯和需求,確定教研團隊的組織模式和內部運行機制。重點研究以下3個方面問題:(1)研究教研團隊組織框架形式,重點把握團隊與項目課題組、科研小組等臨時機構在組織模式上的區別,把握團隊角色擔當與團隊愿景的關系,研究團隊建設依托載體的合理性和機制運行的長效性。(2)研究教研團隊主體任務,探討團隊建設應如何適應教師角色多元化背景,不僅是組織教學活動、研究教學問題、推進教學改革的基層組織單元,還是提高學科專業水平服務社會,提升“雙師型”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并且有利于促進師德師風建設,有利于學生團隊能力的培養。(3)在團隊管理研究上,重點從制度規范入手,建立團隊導向的評價體系,重點研究師德與團隊文化建設,突出對團隊成員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的運行機制建設,營造和諧、寬松,教、研、學相長的團隊工作氛圍,從而提高學科專業教學工作質量[7-10]。
按照水平式評估與發展性評估相結合、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的思路,從團隊業績評價體系和組織實施兩個方面開展研究。(1)以戴明環(Plan Do Chech Action,PDAC)質量管理模式為基礎,確定教研團隊評估的基本方法,包括對團隊整體工作業績的評價和團隊成員個體工作業績的評價,其中強調團隊業績評價中“團隊優先”,區別于職能分工(院、系部門分工)模式下的評價指標。在教研團隊評估體系構建上,側重激發教師參與團隊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團隊合作水平以及團隊核心能力、梯隊培養質量、團隊成員結構、角色擔當、任務完成情況、建設成果質量、對本專業領域引領作用等方面的評估。(2)在評估組織實施上,以公平公正評估團隊成員貢獻,調動和保持團隊成員工作積極性為目標。重點研究團隊內部的評價指標如何與大學教務、人事等職能部門管理制度相融合,構建基于團隊管理的教學、科研業績考評制度和激勵制度,并作為團隊教學、科研成果,教學改革成效,人才培養質量等各個環節自查、檢查與反饋的主要指標,提高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從而促進團隊整體質量和水平的提高[11-12]。
采用比較研究和資料查閱相結合的方式,從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管理制度兩個方面建立健全教研團隊建設配套機制。重點借鑒先進的“PDCA”團隊管理方法,在例會制度、分工協作、成員評效、獎勵機制等方面,研究確立有效的團隊內部運行機制,突出營造嚴謹、和諧、自由、公平的研究氛圍。圍繞帶頭人骨干力量能力培養和團隊整體建設的經費物資投入,制定外部管理制度構架,突出各項制度的層級銜接和相互配套;明確制度建設的重點環節,突出團隊整體建設質量與成員個體成長的相互關系,注重對團隊建設活力的激發和調動[13]。
進一步豐富普通高校應用型專業教研團隊建設內涵要素,探索本類型團隊建設與管理的方法,為普通高校專業教研團隊師資力量培養和教育教學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鄭友訓.教師團隊:新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劑[J].遼寧教育研究,2004(10):89.
[2]陳永明.現代教師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義遒.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
[4]孫麗娜.高校基層教學組織改革與教學團隊建設[J].河北學刊,2007(9):16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袁振國.教師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新階段[J].教育科學研究,2003(11):16-19.
[8]高玉卓.團隊凝聚力量[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
[9]賈悅.識人·用人·帶隊伍:九種個性與團隊建設[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10]陳建勛.團隊制勝:贏在狼性團隊[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11]馮海燕.高校科研團隊創新能力績效考核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
[12]高潔.高職院校團隊管理淺析[D].南寧:廣西大學,2010.
[12]陶金.團隊建設與管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13]容華,宿程遠,韋素玲.對高校教研室團隊建設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9(2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