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葆琴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湖南 株洲 412000)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隨后,國務院下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文件,其中也提出“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在高校,圖書館是廣大師生獲取文獻信息資源的主要場所,因此,我們需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完善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構建“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實現高校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提升服務能力。
我國教育部建立了“高校圖書館事實數據庫”,據該數據庫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普通高校有896所(2015年為771所)在該數據庫中填報數據,數據有效的為896所(2015年為739所)[1]。從數據庫有效數據中我們可以大略看出以下情況。
各高校圖書館年度總經費2016年平均值約為610.4萬元,2015年的平均值約為567.7萬元,相比增加了42.7萬元。中位值約為314.1萬元(2015年的中位值約為296.0萬元),標準差約為856.3萬元(2015年的標準差約為741.0萬元),極差約為8 370.5萬元(2015年的極差約為6 002.0萬元),2016年的極差比2015年更大。以上數據表明我國高校圖書館年度總經費的差距很大,經費的投入存在嚴重的不平衡,而且這種不平衡狀況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從閱讀紙質圖書逐漸轉變為電子閱讀,讀者對于實體圖書館的渴求也在不斷地減弱。同時,實體館受場地的限制,館內有些引導指示不夠明確,服務不能完全全面合理,讀者對館藏分布也不熟悉,影響了館藏資源的利用。在宣傳推廣數據庫資源的方面力度不足,對數據資源讀者了解不夠,因而在利用館藏資源時遇到很多困難。而且,面向讀者的有針對性的培訓工作做得不夠,大部分讀者無法準確直觀地去了解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指導讀者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的必要性的指南材料缺乏[2]。
在館藏文獻資源建設中,紙質文獻仍然占據著館藏資源建設的主要地位,但傳統圖書的采購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發展的形勢,也不能夠很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從而造成了資金和空間的浪費。館藏利用率不高,至少有約40%的中文圖書從未流通過,而在被用的60%圖書中,有20%的圖書不能及時提供給讀者。因此,應從用戶需求出發,增加電子文獻的數量,建設好圖書館信息資源。
圖書的采購、互聯網技術的開發、人才的培育等都離不開資金。按照有關規定,高校圖書館的等級評定是根據圖書文獻購置經費率(年圖書文獻購置費/全校年教育事業費用),大于或等于5%為優秀等級,大于或等于3%為合格等級,但是在實踐中很多高校都沒有達到該標準,學生規模的增長和高校圖書館經費投入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
館藏資源總量不足。按照教育部相關要求,高校規模與圖書館的規模要相匹配,但是從高校圖書館現有藏書總量來衡量,差距巨大。館藏結構不合理,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管理,仍然是采用傳統的館藏結構。例如,在館藏分布時,紙質圖書按載體類型不同分為圖書借閱室、期刊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隨書光盤借閱室等,這樣的館藏結構模式雖然方便了管理,但是卻不利于讀者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極大地浪費了用戶的時間。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參考咨詢服務建設還處于人工咨詢式服務這一簡單階段,即人工咨詢是目前咨詢服務的主要方式,在當前網絡技術發達,海量信息資源的情況下,這樣的咨詢服務方式使得多樣化的信息服務難以實現,互聯網技術也難以得到廣泛運用,網絡信息咨詢、信息導航、網絡導航等服務的大多數功能均處于空白狀態。
當前社會的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圖書館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任務較重,而高校圖書館的資金投入增加卻有限,因此,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面對的現實困難是資金力量不足,造成技術開發困難。在新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建立多媒體閱覽空間、提供高速快捷的網絡服務、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和開展遠程教育等方面仍存在較大不足。同時在電子教學服務系統的建設、整合教學資源、對多媒體課件播放的支持等方面也嚴重滯后,難以滿足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師生們的學習需求[3]。
3.1.1 利用數字交互技術強化平臺服務
“互聯網+”時代,社交網絡和新媒體等交互平臺眾多,如微信及公眾號、QQ、Facebook、人人網、微博、博客等,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要充分利用這些交互平臺及時發布館內服務和活動信息,利用新媒介的受眾范圍廣、方便快捷、影響力大等特點將圖書館原本只在館內進行的服務和活動產品化,吸引師生讀者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和建設,與讀者互動,這樣也能為讀者提供便捷和個性化的服務,從而形成良性互動,使高校圖書館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3.1.2 建設安全智慧型的高校圖書館
科技的發展使得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地利用這些智能終端設備開展移動圖書館服務,利用互聯網服務平臺與用戶進行個性化交互,從而滲透到讀者的學習和工作當中,再通過云計算針對不同讀者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發展使高校圖書館服務平臺收集的讀者行為數據也越來越多,對這些數據的采集量、分析效率及分析結果的準確性等都會影響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對于海量數據的分析必須借助以云計算為后臺的大數據。同時,在數據收集整理和計算的過程中要注意做好信息和數據的安全及保密工作,對讀者信息和行為數據都要進行加密處理和安全保護,以避免讀者個人信息的泄露。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讀者對圖書館的依存度以各種形式逐漸降低,圖書借閱率呈較大幅度下降趨勢,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并通過互聯網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傳統的圍繞圖書館以館舍為中心的服務,到館咨詢提供線下服務的方式,已明顯脫離了當前時代發展的步伐。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服務的“在線化”,是以館藏資源的有效信息化為基礎,而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要達到“在線化”的目的就不能脫離教育服務和讀者服務。因此,通過建立O2O個性化服務和MOOCs教育服務,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和互補,既能有效縮短圖書館對讀者服務的反應時間,拉近圖書館服務人員以及服務產品與讀者間的距離,同時對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創新發展具有實踐意義。
3.2.1 建立O2O個性化服務
高校圖書館O2O個性化服務,主要就是依托互聯網,以移動圖書館等第三方提供的平臺為基礎,通過整合線上線下的碎片化信息,采集歸納與讀者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有效的利用和分析,為線上讀者和線下讀者提供滿足其需求的個性化服務。高校圖書館O2O個性化服務模式,主要以用戶體驗為中心,讀者來源大部分是線上在校師生用戶,也可以是來自于線下校外訪問圖書館的用戶,所有讀者都可以通過服務平臺的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對圖書館服務提出個性化需求,尋找所需資源,獲得相應服務。學科館員、參考咨詢館員、科技查新館員等咨詢服務都可借用網絡平臺向讀者提供,同時,用戶可根據服務體驗對館員提供的服務進行評價。
3.2.2 建立MOOCs教育服務
高校圖書館應建立MOOCs教育服務模式,即“大規模在線開發課程”。高校圖書館因其館藏豐富、環境優雅,歷來是讀者青睞的閱讀和學習中心,加之擁有優良的基礎設施、先進的服務技術手段、濃厚的學習氛圍,自然成為線下MOOCs學習中心的理想場所。同時,高校圖書館具有泛在化和數字化的特點,能借助于創客教育的途徑來實現與創客空間的相互結合,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可進行MOOCs教育與學習,其具有相對封閉的信息共享空間、現代化的設備設施和互動寬松的信息空間以及傳統的教學設備設施,這都為MOOCs教育構建了一種和諧溫馨的學習氛圍,不僅有利于圖書館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展服務職能,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拓寬了高校師生主動自發學習的良好途徑[4]。
總之,“互聯網+”作為高校圖書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應以此為契機、利用大數據技術大力推進圖書館云平臺的建立,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