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健
(湖南城市學院教務處,湖南 益陽 413000)
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經歷了從珠三角地區到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不斷轉移和演化的過程,最近10年來,電子信息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趨勢愈發明顯[1-2]。湖南省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集成電子電路、電力電子、新型顯示設備、自主可控計算機、智能工業設備、應用電子元器件、電子與材料和物聯網、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等8個方面[3-4]。
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是湖南省正在不斷努力推進的大戰略。基本的方針是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以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為基本途徑,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自主創新、推進節能環保、深化改革開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優化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人本發展,加快建設綠色湖南、創新型湖南、數字湖南、法治湖南。在“四化兩型”的總戰略下,湖南省的電子信息產業必將走出一條新的寬闊的大路。
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發達國家依然占據電子信息產業價值制高點。業已公開發布的戰略規劃包括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2014制造業白皮書》,英國的《英國制造2050》等,都在積極努力地使各國資本調整布局,吸引高端制造業向西方國家“回流”。西方發達國家在大力構建信息經濟新優勢的同時,積極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推動再工業化進程,爭取未來全球高端產業發展主導權。全球各大信息技術企業,特別是電子信息企業都在加快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的布局,力圖打造發展新優勢。
急速發展的硬件制造,帶來硬件性能的飛速提升,而且伴隨著硬件廉價化,其結果是消費者對于硬件性能的追求已經遠不如過去。用戶界面、易用性、交互性、設計等非硬件要素已然成了消費者首要考慮的因素,軟件和服務致勝已經成了很多產商和服務商的第一理念。我們看到的是創新領導者在以一種過去不曾有方式創造利潤,也就是脫離硬件成本這個枷鎖,例如蘋果:盡早量產,依靠獨特的APP市場壟斷使利潤最大化。
在過去,電子產品市場充斥著大量高價定制的部件,然而未來的趨勢將轉向標準化,設計周期短的普通部件。這里面暗含的邏輯是發達國家用戶中的普及已經結束,而增長動力被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代替。相對而言,發達國家用戶對性能的要求更高一些,也更容易發掘出新需求,當市場被發展中國家主導時,廉價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以往,各類終端產品是拉動電子信息產業增長的龍頭,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手機、電視、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需求增速收縮,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進入緩慢增長階段。而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深度學習、模式識別、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不僅使既有電子信息產品功能更加多元,同時也催生了大批新興電子產品,如智能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設備、智能車載設備等,還進一步拓展了電子信息產品的應用范圍和產業邊界,如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教育、無人駕駛汽車等,為電子信息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增長點。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發布的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戰略目標和普華永道預測的人工智能拉動我國GDP增長數據測算,2020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增量的增加數額將達到497億美元,是2015年增加數額的5倍,2030年增加數額將達到4 975億美元,增長51倍之多,約占2030年我國GDP總量的2.2%。由此看來,人工智能浪潮將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我國傳統電子信息產業以裝配加工為主,產業所處價值鏈的位置不高。值得關注的是,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人臉識別等領域,我國的技術可達到甚至略有超過發達國家水平,以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可在多領域提供多種智能服務和解決方案,如曠視科技通過圖像、人臉識別技術為智能金融、智能社交、智能政務、智能出行、智能機器人等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在智能手機、公共攝像頭、樓宇門禁、制造傳感器等終端提供統一身份認證、遠程和異地認證、在線支付、視頻監控、車輛識別等服務。這將有助于推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從加工裝配電子產品向提供技術服務轉變,從與客戶一次性產品交易向長期性服務交易轉變,從低附加值制造環節向高附加值技術服務環節延伸,逐步提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5]。
努力調整和優化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要想搶占新一輪產業發展的先機,就需要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引進一批行業高精尖人才,成立一批創新聯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與此同時,還應結合智能信息產業發展和變革趨勢,組織相關領域的協會、聯盟和研究機構及時開展前瞻性研究,提前對智能信息產業進行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并對財稅和立法領域面臨的新問題進行專題研討,提出政府治理模式變革的參考依據,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提供智力支持。與此同時,應積極參與并力爭主導相關科技技術新標準的制定,掃除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構建完全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體系。
深化電子信息與傳統領域融合創新,積極推動典型應用示范,帶動傳統產業新發展是新時代國家戰略的要求。按照《湖南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湖南省將在未來積極推動電子信息在能源、汽車、醫療等領域的產品研發及推廣應用,加快建設北斗導航產業園和北斗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重點支持集成電子電路、電力、新型電子顯示器件、半導體照明、數字音視頻、各類應用型電子產品等領域的新型關鍵元器件及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打造軍民融合傳感器產業基地,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
智能信息產業的生產要素是“智能”與“信息”,通過對傳統產業、企業和產品的智能化改造,依靠信息服務獲得增值收入。但智能化改造的成功與否和傳統產業對智能化的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系,新的商業模式需要不斷探索,經歷時間和市場的檢驗。同時,傳統行業規模龐大、門類眾多,且智能化改造需求多樣,傳統企業不愿放棄既得利益,擔憂智能化升級的實際效果,正確認識智能升級,并接受智能化改造需要經歷較長歷程[6]。
《湖南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把電子信息制造業打造成湖南省的支柱產業之一,培養一大批“工匠湘軍”,到2020年前后,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的總體主營業務收入要突破4 500億元。規劃指出,到2020年,將湖南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具備獨有特色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基地,規模、質量和效益都要進入中西部地區前列,培育出能自主持續增強的產業創新能力。
“十二五”期間,湖南省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先后邁上千億和兩千億臺階,成為全省工業支柱行業和多點支撐產業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支撐點。2015年,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產值2 333.2億元,是2010年的5.2倍,年復合增長率達39.2%;完成工業增加值825.55億元,是2010年的5.18倍,年復合增長率達39%,列全省工業主要行業第一位;電子信息產品實現出口交貨值523.1億元,同比增長33.2%,增速居全國第5。
政府應對電子信息產業催生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應建立與發展需求相契合的管理制度法規,要推動監管方式適時革新,為創新行為預留盡可能充足的發展空間,在財稅和立法領域予以一定的寬松環境,鼓勵新生事物誕生和成長,還應優化調整相關行政機構的治理組織架構。以提升治理效率和有利于調整優化治理措施為著力點,突出治理組織架構變革的動態性和適應性,杜絕多頭治理,避免推諉塞則,打破各種“玻璃門”和“彈簧門”。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簡政放權實現一站式服務集中審批,放寬市場準入減少行政干預,為市場創新主體搭好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