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妮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作為“電子產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并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事實上,這位“先鋒”曾經歷了中國社會的很多個第一:李東生是1978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982年,他以工程師身份進入TCL的前身——中國第一批合資企業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1986年,這家公司開發出我國第一臺免提按鍵電話,創立TCL品牌;后來,TCL向市場投放了第一代大屏幕彩電,一炮而紅;2003年,李東生擔任TCL集團董
事長兼CEO,隨后TCL集團整體上市。在他的領導下,TCL于2004年成功收購法國湯姆遜集團全球彩電業務與阿爾卡特公司全球移動終端業務;2005年,TCL彩電銷量居全球首位。然而,國際化并非一帆風順,TCL曾遭遇巨大挑戰。李東生最終頂住壓力,沒有轉行賺快錢,也未投身虛擬經濟,而是選擇堅守家電,堅守實業,堅守國際化?!爸袊?001年加入WTO后,我們就意識到,企業競爭將變成國際競爭”,李東生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說,“不過,國際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打硬仗的準備”。
深深感恩這個時代
環球時報:您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現場聆聽習總書記講話,并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您對此有何感想?
李東生:最近聆聽了習總書記所作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紀念大會講話,我心潮澎湃。習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氣勢磅礴。企業家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改革開放偉大使命奉獻力量,是我們光榮的責任,我們必須為此努力奮斗,敢于赴湯蹈火,敢于承擔責任。獲得改革先鋒稱號和獎章,我非常榮幸,感謝黨
中央對我本人和TCL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成績的認可和贊許。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巨變、讓世界為之驚嘆的40年,也是中國大踏步趕上世界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偉大復興的40年,我很慶幸自己參與并見證了這一歷史進程。1982年我大學畢業后參與創立了中國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的TCL,從一名懵懂青年成長為企業的領導者。40年間,TCL從一家作坊式的地方小企業,發展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我深深感恩這個時代,時代成就了李東生,時代造就了TCL。時代潮起潮落,大浪淘沙,改革開放造就了一批曾經叱咤風云的知名企業,也淘汰了落伍者。我認為順勢者昌,革新者強,惟堅韌實干者贏!作為與改革開放并肩共進的中國企業家,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希望能繼續為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打造世界級企業,助力中國向世界展示一個創新、奮進的大國形象。不負這個時代,不枉此生!
環球時報:過去40年,很多國家都實施了改革,在您看來,為什么中國的改革成果尤為突出?
李東生:我認為,這和中國的政治體制、政府管理體制有很大關系。中國共產黨執政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對國家整體發展規劃考慮比較長遠,經濟頂層設計有很高的傳承性。從世界范圍看,像中國這樣一直堅持制定國民經濟五年發展規劃的國家并不多。中國集中資源辦大事的能力也是很多國家無法比擬的。這也說明,高度集中的領導決策效率更高,政府的執行力更強。而在其他一些國家,新任總統當選后會提出一套新的政策。這種政策法規的不延續性會給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大部分政黨輪流執政的國家,在國家經濟規劃方面,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經歷四次戰略變革
環球時報:作為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企業,TCL近40年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給實體經濟帶來了怎樣的機遇?
李東生:TCL非常重要的基因之一就是變革和創新。我記得1998年,我第一次系統提出企業創新的變革,那時候針對企業要從一個小企業向正規化大企業過渡,要建立新的能力,要有企業的文化、企業的品牌、企業的戰略,這些都要首先改變大家的觀念,包括我自己。那時候的變革保持了我們企業快速成長的勢頭。第二輪變革是如何從“工貿技”轉向工業能力的提升。產品一定要成為主導,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學習,要在產品創新上突破。當時,做電視機從28吋進行突破,除了產品要創新,商業模式也要創新,這些創新都建立在我們工業能力提升的基礎上。第三輪變革創新是大家講得比較多的“鷹的重生”,那時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摔了跟頭,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倒下,要在并購的基礎上,將全球化能力真正建立起來。第四輪變革于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啟動,即我們如何面對未來的競爭建立全球競爭能力?如何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在哪些方面要下功夫?這輪變革創新正在推進過程中。作為TCL的核心文化之一,變革創新是企業之所以在每一次大的經濟環境變化中,在每一輪產業競爭、迭代升級的過程中,都能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40年,中國實體經濟在全球的影響力大幅提高,雖然一些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些差距,但差距已經大大縮小。我有信心,未來中國在主要的產業領域里能夠占據世界的領先地位。
環球時報:近兩年,中國民間投資增速放緩。您認為原因是什么?民營企業的發展目前是否遭遇壁壘?
李東生: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民營企業看得見的壁壘已經很少了。從法律法規和實際管理層面看,民營企業進入各產業的障礙已基本消除或正在消除。2017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比如,原來軍工產業對非公經濟有限制,去年政府明確提出
軍工產業允許民間企業進入。金融產業也對民營企業更加開放,近年涌現了很多民營銀行。這幾年國家推進反腐,對于凈化營商環境效果非常好。與此同時,部分民營企業家對未來預期比較保守,主要原因是對個人產權保護方面心里沒底。我認為這是造成民間投資放緩的原因之一。國家對此很重視,近年已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民營企業家人身、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增強民營企業家的安全感。
反全球化的應對
環球時報:當前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浪潮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有何影響?如何應對?
李東生:反全球化總體上對中國企業國際化會構成一定影響。但解決問題的方向也很明確,就是我們一定要把制造工廠、研發中心、品牌渠道等延伸到投資所在國家和地區,成為當地企業,這個壁壘就會被打破。比如,我們在波蘭設有彩電工廠,波蘭是歐盟成員,進入歐盟市場就沒有障礙。
環球時報:中國經濟發展已從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是什么?您將如何帶領TCL迎接進一步深化開放?
李東生: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以“四個走在全國前列”激勵廣東繼續做好改革開放排頭兵的角色,包括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四個前列”的理念與企業相關度很高,也是我們企業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在高質量發展、人才、創新等方面走在前列。我們已經在美國硅谷設立研發中心,在法國巴黎設立設計中心,下一步將在波蘭設立人工智能研發中心。東歐國家有很多高端數學人才,可為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做好基礎數學開發。
高質量增長代表經濟增長能創造更高附加價值。對于企業來說,增長應從規模驅動變成創新驅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我理解的品質包含兩層意義。第一是高質量;第二是高品質。在高質量的基礎上,我們要通過新材料、新工藝、新設計、新技術等的導入,提升產品的綜合品質,將產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擴展。只有做到高品質,中國制造才能真正在世界建立自己的優勢和競爭力?!?/p>
環球時報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