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原,中國人民大學
審計即是整個國家在經濟運行時的一個屏障,也是國家社會經濟運行的免疫系統,審計不僅在維護國家利益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業的運營中,甚至在人們的生活中都能發揮其作用。所以,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必須根據國家的規定、合乎法律依據以及科學發展觀為基本前提原則,從而能夠樹立起科學的、合理的審計理論,逐漸促進并且合理發展科學的審計,從而能夠將審計的具體工作展開有效結合或者合乎其理的創新,充分保證審計工作的重要作用能夠正常發揮。
當前,在國際上關于大數據概念方面的界定還未形成較明確的解釋,相關專家將大數據定義為具有多樣化、增長率等特征,同時還能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更多海量的、多樣性的相關數據。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大數據其實就是指在大量的數據中提取對自身有利用價值的數據或者技術與架構。總之,可將大數據視為在網絡信息技術時代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數據信息、資源,通過運用云計算的處理模式對數據之間的潛在關系以及危險系數展開相應的分析。同時,大數據也是互聯網技術環境下所產生的社會產物,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審計模式也可稱之為審計取證模式,主要經歷了賬項基礎審計模式、制度基礎審計模式和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等階段。其中,賬項基礎審計模式主要指的是,對經濟業務的紙質賬目通過審計取證的方式進行反映,全面采取詳查法的方式展開相應的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已逐漸通過采用抽查法的方式。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主要指的是,對經濟業務進行及時記錄,并對審計取證進行內部控制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審計的重心已然逐漸發展至以內部控制制度為主。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主要是指,充分以審計制度作為基礎,并在展開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引進風險分析方法,從而使得等閑因素的增加能夠形成另一個切入點的審計模式。在紙質的背景下,審計取證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然逐漸發展至制度基礎審計模式與風險基礎審計的階段中。而在信息化得到背景下,由最開始的審計取證模式逐漸愛你發展為以數據式為基礎的審計模式,也就是說,在對系統的內部進行控制時,通過電子數據的方式展開審計工作。
大數據環境的出現,對于審計人員開展具體審計工作而言,即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數據分析作為審計工作開展的核心環節,是否能夠對各種超大規模的數據進行信息的有效提取或者挖掘,這對于審計工作開展的效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展開傳統的審計工作過程中,由于數據具有大量、繁雜等特點,因此,在展開具體工作時通常都是以采用抽樣分析的方式為主。然而,在大數據環境下,“樣本=總體”的全數據模式,主要是以通過對審計對象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為主的,從而使得審計工作能夠有效建立一個既能夠進行整體審計,又能進行局部審計的模式。在全數據的模式下進行審計數據的分析,一方面使抽樣風險以及根據局部進行整體推算受到一定的局限性,這便使得審計數據分析的結果得到更加準確、有效;另一方面與傳統的審計模式相比,數據無需展開預處理,從而使得數據能夠保持在原始的狀態中,以期使在展開數據分析的工作時,能夠更加全面。
隨著數據量從最開始的TB逐漸向PB轉變,再從PB向ZB轉變,傳統的批量處理方式逐漸被流處理的方式所取代。審計人員通過利用軟件以及模式的方式,能夠更快速的收集更具價值的信息,通過展開實時分析的方式,使審計人員在展開具體工作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從而使審計工作的效率以此得到有效的提高。
通常,大數據環境下計算機審計中采取技術方法的主要有:一,運用結構化查詢的方式對語言語句進行有效的查詢,它是一種能夠數據進行存取,同時也能進行查詢、更新以及管理的一種關系型數據系統。二,多維數據分析,這種分析方式通常用于數據倉庫系統,是對海量數據進行相應的分析的計算機復雜分析技術,并且能夠為審計人員提供不同角度的分析,從而能夠非常靈活且快捷的對相關數據實施挖掘的有效分析,通過直觀易懂的分析結果進行展示。三,數據的挖掘,主要是對大量的、不完全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提取隱含在其中的、 人們事先不明確的但又潛在有用的信息以及知識。
審計數據的分析需要依靠計算機技術來展開,如果計算機遭受到黑客的襲擊或者是病毒的感染都會給審計數據的安全性造成影響。在對審計工作的安全防范中可以根據以下三方面展開。第一,充分保證計算機硬件系統設備沒有遭到襲擊或者病毒傳染,是安全的、可靠的。同時,計算機工作人員應對計算的硬件、電源等方面進行定期的檢查,保證其安全隱患,進而使得企業審計數據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得到保障。第二,關于計算機軟件系統安全方面。計算機系統軟件、審計軟件以及會計應用軟件等應建立防火墻,進而使得計算機在遭受到黑河的襲擊或者是病毒感染時,能夠起到防范的作用,充分保證了計算機系統得以正常運作,審計數據的安全性與完整性也得到了有效地保障。第三,對審計數據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可設計一個加密文件,并將審計數據資源放入加密文件中,在查看審計數據資源時需要輸入密碼,這樣使得審計數據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構建審計數據分析的模型,能夠為大數據環境下進行審計工作的重要環節,數據分析模型主要是以個體分析模型以及總體分析模型而組成,其中,個體分析模型一般是對相關線索進行有效的篩選,而總體分析模型則主要是用于把握總體、鎖定重點。一般情形下,審計人員需要根據“總體分析模型——個體分析模型”的流程進行審計數據分析模型的構建。然而,審計數據分析模型的構建需要進行:比較分析,如在開展審計數據工作的過程中,充分將其預算、計劃數據與實際數據實施比較分析,進而能夠審查出實際數據與預算數據之差。趨勢分析,如在進行審計數據分析工作時,對某個單位一年中十二個月份的實際數據實施趨勢分析,從而有限反映出單位或企業的實際數據。比率分析,如在進行審計工作時,充分對所進行設置的實際數據展開相應的比率分析,進而能夠有效審查出數據的使用情況。
基于時代的不斷發展,大數據環境的出現與廣泛應用是必然的,企業應對審計工作人員進行加強培養,使得審計工作人員能夠具備較強的審計知識與審計技能,進而更好的展開審計工作,同時審計工作人員工作的高效性也直接決定了審計工作的順利運行。在當前的審計隊伍中,新型審計人才仍處于較稀缺的狀態,為了使審計工作得以順利運行,企業應加強對新型審計人才的培養。而對新型審計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對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水平進行有效的提高,因為在大數據環境下,審計工作必須要用到計算機,同時計算機也是開展審計工作的基礎。所以只有審計人員提高了計算機水平,才能很好的展開審計工作,進而在大數據環境之下,企業審計的發展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環境下,企業審計的業務流程出現變化是必然的,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風險。在大數據環境下充分加強審計數據分析技術方法,為審計數據分析工作的深化帶來有效的契機。企業可探討有效的對策降低風險所帶來的影響,可通過運用先進的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手段、對網絡審計數據的安全防范引起重視、構建審計數據分析的模型以及積極培養新型審計人才等方式,降低企業審計的風險,并加強企業審計工作的發展,進而充分確保企業審計能夠在基于大數據環境下得以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