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新港支行
自20世紀開始,金融創新就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在它迅速發展的同時,對金童創新的質疑也從未停止過。大量研究顯示,金融創新會擾亂市場穩定,導致市場經濟失靈。這就意味著必須要注重金融創新的監管,完善相應的監管制度,政府部門也需做出合理的選擇,避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影響,科學開展金融監管工作。
金融監管工作開展必須要遵循適度原則,一旦金融監管力度不足,必須要實現金融制度的創新,促使業績穩定增長。針對可能會導致金融風險加劇的因素,必須要增加金融監管力度。針對無法實現金融績效增長的業務,應當立即放棄創新,全面提升金融發展活力,凸顯出金融監管制度的激勵作用。
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兩者間的關系,必須要選取一個最佳的發展階段,在國外這類發展階段簡稱“BHH’C”階段,相關學者與部門需注重金融創新、績效增長,全面落實金融監管,找尋最佳的協調發展機制。在此階段內,必須要有效開展監管與控制,全面降低金融風險,針對金融風險需要制定完善的約束機制,促使監管制度與監管對象處于完全耦合狀態,避免兩者間存在沖突。
從根本意義上分析,金融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追求更大的經濟利潤,想要實現短期內績效的增長。一般情況下,金融創新行為會在金融監管前出現,只有在金融風險產生時,金融監管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大部分情況下,金融監管均是為服務金融創新而出現,以此確保績效的穩定增長。
在任何金融風險出現前,均會存在金融監管制度不合理的現象,比如:監管過度、監管自負等,主要是因為缺乏完善的金融制度,難以實現金融風險協調,在金融監管制度設計中,是以政府的經濟干預權、政府權力擴張作為借口,難以保障金童監管制度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金融創新的內在邏輯是介于金融創新績效與金融風險之間,一旦金融創新大于金融風險,或金融監管力度不足時,行業內應當形成良好的自律氛圍。否則,金融監管會自主加大力度,并采取強硬的干政手段。
通過調查能夠發現,近幾年,商業銀行存在著監管過度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得國內的監管放松。但深入分析能夠發現,導致我國監管過度的原因為金融創新能力不足。相關部門需采取有效措施,均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首先,制定持續性的金融創新制度,確保監管的合理性,及時規避被動監管現象的存在。其次,避免過度監管,主要是因為一旦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受到限制,將會增加民間金融創新的活躍度,為地下金融發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與機會,加劇了金融監管難度。因此,必須要均衡商業銀行與民間金融之間的創新關系,形成良好的行業互補與行業競爭,營造良好的金融監管挑戰。最后,市面上很多的金融機構均面臨著嚴重的侵權風險,主要是我國監管太過嚴格與苛刻,在金融創新上我國會沿用、抄襲國外成熟的金融創新品牌,在短時間內,抄襲而來的金融創制度會得到監管層的認可,但就長遠發展而言,難以獲得長期性的生存,一旦全球內開始實施金融專利制度,將會打擊各類沿用與抄襲的金融創新模式。
就實際情況而言,完善的監管制度可促使自身與監管對象之間形成良好的耦合狀態,還會發揮出很好的激勵作用與約束作用。針對我國商業銀行中監管制度的沖突,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逐步增加金融創新動力。商業而銀行可采取股東制,建設專門的財政部,合理處理政府部門在商業銀行經營內的作用。
完善金融創新制度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國有性質問題需清晰主體利益,保障國有資本參與商業銀行經營的合理性。不管是監管方還是被監管方,均存在著密切的利益聯系性,必須要合理處理政府與銀行之間的關系,避免“監管俘獲”現象的存在,共同謀取最佳的經濟利益。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勵制度,國有性質會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績效增長被弱化,政府部門與商業銀行需明確這一點,不斷創新金融制度,凸顯出金融的主體地位。
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范圍、金融組織架構存在著明顯的短板現象。主要是因為自2003年以后,我國的監管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確定了“一行三會”的監管組織架構。但在實際應用中,隨著不同種類金融交叉業務的增加,金融風險的復合型也愈發明顯,使得金融機構監管重復現象普遍存在,在一定意義上會影響金融創新動力與熱情,消弱激勵性作用。
商業銀行需從自身的戰略發展角度出發,創新商業銀行的運作模式,金融手段,以此實現商業銀行運營成本的提升。一旦金融業務面臨復合型風險,監管機構很難有效應對各類復合型風險,針對這類情況,政府部門會采取行政干預手段。但在實質上會阻礙金融產業的發展。監管組織與機構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選取合理的組織架構,不斷激發商業銀行的創新熱情與激情,充分激發金融創新動力,以此推動我國商業銀行得到更好的發展。
首先,監管方需采取行業自律的方式,借助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金融創新知識產權,配備完善的保護措施,全面降低“搭便車”行為的存在,以此實現行業內創新能力的激發,增加各種創新動力。其次,行業自律對監管制度的沖突性具有顯著的治理效果。在當前各種體制影響下,我國難以實現銀行股權問題的有效解決,通過成立相應的協會,可有效處理財政部門與國有控股商業之間的利益關系,確保各項領域、知識、信息應用的充分性,克服信息滯后問題。
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股權持有形式而言,股權基本集中在匯金公司與財政部門手中,只有實現這類持股形式的優化,才可有效解決財政部的持股問題。股權結構的優化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需將股權轉讓給非政府部門,優化銀行股權。第二,匯金公司同樣也應該實現持股方式的優化,依據相關數據顯示,匯金公司手持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股權占比的55.0%以上,具有絕對的控制權。
因此,監管機構需依據實際情況,完善相應的制度、明確各項規定,采取有效措施,合理降低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同時強化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的持股管控,最大程度激發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活力,全面降低國家的信用額度擔保,實現市場主體的進一步平等與優化,同時注重其他非國有商業銀行創新動力的激發,配備與之對應的監管制度,完善各項監管體系。
原本“一行三會”監管體系在我國金融創新模式發展中,使得各類問題頻發,主要是原本分業經營的模式已經被打破,采取的是混業經營。部分交叉地帶成為重復管轄的重點區域,這也是導致過度監管問題存在的主要因素,相關部門均在相互推諉責任。
德國在2012年也設立了金融委員會、金融監管機構。法國通過直接統一金融監管機構,實現對金融監管組織框架的重組。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應采取“一行一會”的監管體系,從銀行、金融服務部、財政部三方下手,統一監督機構,設定監督委員會,確保各項資源應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環境。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的分析闡述能夠得知,不管是商業銀行還是相關的監管機構,均需要制定統一的監管制度與模式,采取“一行一會”的形式,整合各個監管機構的信息、手段、人員等,確保各項資源應用的合理性。政府相關部門需糾正現行的監管體制,統一行業標準,針對各類不必要的監管保護,應該及時取消,合理處理發展目標、監管目標兩者間的關系。確保不同區域,不同實力的商業銀行可積極、廣泛的開展金融制度創新。